《李自成(全集)》_精选读后感1400字
第五卷,三雄聚会。
这一卷主体内容如下:
1.初攻开封。
第一次主要是通过高夫人和老营的角度来写的。由于农民军此前一直没有攻打大城市的经验,所以死伤甚众,闯王自己也被射伤。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斗和进展,所以作者不愿过多浪费笔墨,写的很粗略,一带而过。闯王初次攻击坚城不利,使得高夫人和老营很担心前方安危。这部分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作为攻打开封的前奏,就是撤离洛阳。李自成在李岩再三建议下象征性地留下些许人马守洛阳,明守实弃,大家都知道。包括李岩。自从李岩来到闯营,就一直提到据守河洛的思想。前文提到,牛金星初次在商洛山中见闯王时也提到过类似话语。李岩来到后牛金星、宋献策又一次提起,不过李自成并未回应。聪明的牛金星从此再也不提据守宛洛的事情,也再也拿不出实际建议指导农民战争。这时牛金星已经完成了人物转变,一味迎合闯王而已。宋献策每开始次提建议都事先斟酌,也不得不开始察言观色,然后相机斟酌。对于李岩的提议,其实宋献策也很认同,无奈他不敢劝也劝不动李自成。相比牛金星,宋献策也有部分转变,到没有牛金星来的彻底。李岩一直以来从未转变,这也为他后来的被杀埋下隐患。在来说闯营上层,大伙对于洛阳失守几乎都无所谓,充耳不闻,可见李岩的策略根本就不受待见。
2.杨嗣昌被牵着鼻子走
杨嗣昌初到襄阳,力在以襄阳为首剿灭张献忠和罗汝才。不料士卒离心,将不用命,官军各部为保存实力互相倾轧,矛盾重重。我并不认同杨嗣昌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大说法。在这里,一方面展现了农民军作战的灵活机动,但这不是他们取胜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得因素还是在于官军的各自为政。
3.松山战役
这场最终清胜明败的战役是洪承畴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明帝国关外辽东彻底失去机会的转折点,此后只能在关内被动防御,再也不能阻敌于关外。作者着墨于交战前中后双方上层政治对双方军事策略的影响,让人感慨不已,再次加深了对崇祯皇帝的失望。
4.三雄聚会
这件事从罗汝才投奔李自成讲起,罗汝才一上来就讲述了他和张献忠合力跳出杨嗣昌所设包围圈,出川入鄂转攻襄阳的过程以及他和张献忠闹掰的过程。虽然罗汝才的话语上的重点是第一个过程,但他自己真实要表达的以及作为听众的李自成等人所在意的却是第二个过程。闯王自封为大元帅后,志骄傲意满,根本不重视来投的罗汝才,对他处处提防。按道理该给曹操一个副元帅,结果只给其一个大将军,罗汝才心里想必也不服气。这点李自成也能想的到。不过罗汝才和李自成有作战所获四六开的约定。为了不让曹操占便宜,宁可牺牲自己的长远战略也在所不惜(一直不肯设官理民,建设根据地)。后来张献忠来投,由于此前和李自成交恶,不敢直接见李自成,就先见了罗汝才。张献忠也因为闯营不能相容次日就匆匆离开了。而李自成与曹操也面和心不和,互相提防利用,从未有真情实意。这时的闯王已经开始变得好大喜功,目中无人,越来越讲究礼仪排场,也越来越脱离群众,越来越听不进逆耳忠言。他性格中原来虚心纳言的部分已经大部变成惺惺作态了,真诚度急速下降。而他性格中的果决刚毅正在转化为刚愎自用。换言之,李自成慢慢的在向他的对手崇祯皇帝转换,二者的相似度越来越高。此所谓不过是农民角色的崇祯在推翻皇帝角色的崇祯而已。
5.再攻开封的准备工作
这段主要描写李自成和曹操大军合力击败来救援开封官军的事情,没多少可说的。值得一提的是二人阵营管理方式的不同,作者在书中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说明二人的合作长不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自成(全集)》_精选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