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_读后感2300字
“错误”的行为
第一、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人们做出选择时会遵循最优化的原则,经济学建立在均衡理论原则下。这个假设有三个缺陷:
1:最优的原则因人而异,自己认为的最优并不是实际上的最优选择;
2:人们在选择时,有诸多偏见,包括锚点效应、过度自信等等;
3:很多因素没有被最优化模型考虑在内,最优化模型只是对单个事件影响,但是没有考虑事情之间的联系或者情感的因素。
第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
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加入到经济学,提出行为经济学这个分支,并提出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两种工具。
第一种是随机控制实验:这一方法通常被用在医学界,典型的实验就是研究一些人接受了某种利益的“处理”后会发生什么?
第二种是自然实验:就是实验的有些人加入某个项目,而其他人没有,再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概念,通过两组实验的对比结果,看看加入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第三、有限理性
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理论,西蒙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近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三方面研究不足以构成有限理性概念核心。
主流经济学却在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将西蒙提到的这三方面研究全部吸收了。主流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引入传统的最优决策模型和全部均衡及对策论模型,使得主流经济学中的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模型可以用来揭示不完全信息对经济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第四、机会成本、替代效应和禀赋效应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也就是,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时,我们会夸大其实际的价值。禀赋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部分原因在于损失厌恶。
第五、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
具体说它包含两个重要的组织原则和一条曲线图,其中两个原则是: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一条曲线是:价值函数曲线。
前景理论真正的核心或者说引擎是价值函数曲线,比如我们拥有财富的心理,前景理论将重点放到了财富的变化上,因为人类本身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
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
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
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
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第六、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心理账户概念和其他几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是非常相关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花出去的或者说消失的成本,它本应该不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决策产生影响。
第七、有限的自我控制:跨期选择
在自我控制中,有几个概念需要了解,包括:跨期选择、贴现效用消费函数模型。
跨期选择是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其含义是消费者力图使得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组合能够带来最大效用,这就是跨时期最优选择。也是指人们衡量不同时间点做出决策后的成本和收益。经济学家用折扣率来解释跨期选择。
时间折扣是个体经济心理与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反映了个体如何看待未来或过去事物的价值,如金钱、生命等。
其一,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差异之一是人类具有对未来进行计划和规划的能力。但在进行跨期选择时,人类却同寓言中“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样,更偏好即刻的价值。
其二,由于时间折扣的潜在机制与个体的冲动性和自我控制功能密切相关,时间折扣可能与一系列精神疾病相连,如各类成瘾行为、孤独症、暴饮暴食症等。
第八、消费函数模型
跨期选择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消费函数模型是由三位重要的经济学家提出:凯恩斯、弗里德曼和莫迪利亚尼。
凯恩斯极力提倡减税,同时他的消费函数中,将消费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两类。在凯恩斯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消费函数模型。他假设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他们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消费。增加的收入与将用于消费的部分之比称之为:边际消费倾向。而且也指出不同经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将逐渐降低。
从凯恩斯到弗里德曼,再到莫迪尼亚尼,经济人的眼光越来越长,并且他们有足够的意志力能够做到延迟消费。在莫迪利亚尼的模型中,甚至可以延迟到几十年。但是作者认为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时,会假设全世界都是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济人构成的。但显然对于真实世界中的我们来说,经济学家的模型太过于理论和脱离了现实。
作者提出的“自我控制”模型建立在一个隐喻的基础上,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系未来并且很好的打算;另外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这两个自我不断争夺主导权,主导了我们的决策。
第九、狭窄框架思维
狭窄框架思维是指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受环境、感情、经验、知识偏见、消费偏好、不对称信息影响,拍脑门做出决定。
人们容易陷入狭窄框架思维陷阱,没有经济学家说的理性自私。
第十、有效市场假说
两方面内容,一是“价格是合理的”,二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买的没有卖的精,我们永远没办法跑赢市场。
综上所述,“错误”的行为主宰我们的生活,传统经济学真的问题多多。
懒得写了,抄了一个写的好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错误”的行为(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_读后感_2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