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暗算》_精选读后感_2100字

《暗算》_精选读后感2100字

五岁学算盘,长大后留学美国,成为冯·诺依曼(二十世纪计算机之父)的助手。
大陆解放后,受周总理的呼唤,黄依依离开老师和丈夫,独自回到了她的祖国。
结果,却常常不被重用。
原因?并非能力。
而是……“作风问题”:
这些都是告状信
都一个内容
说黄依依思想腐化
乱搞男女关系
我们一个数学研究所
让她连累得斯文扫地
这样的人你们想要吗?你们敢要吗?
我就劝你们
别要她
幸而,安在天去过国外,懂得欣赏各式各样的人才。
为了国家利益,安在天力排众议,决定让黄依依去破译光密。
结果,却被所长“检举”,被认为是“动机不纯”。
就像《奇葩说》某些最精彩的言论,本意是扩展思维,寻找新的可能性。
结果,却被审查者误解,当成“传播不良信息”删禁:
我单位那个黄依依
有男女作风问题 全所人有目共睹
他(安在天)来了以后 很快成了熟人
在房间有单独接触
而且不顾我的强烈反对 一意孤行
完全是毫无原则地选择了她
我觉得我必须向您如实汇报
好在,一名数学界的权威,证实了黄依依的能力。
安在天如愿以偿,带走了未来有望破译光密的准大师。
但,黄依依真的可以顺利展开工作吗?
首次来到我党秘密基地“七零一”,黄依依跟同志们一起宣誓。
宣誓时,看见黄依依手掌大张,安在天赶紧使小动作,暗示黄依依“攥紧拳头”。
这里,是一个隐喻。
这是在说,作为天才,黄依依个性张扬,喜欢向外界展示自己。
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主张个性的收缩,将每个人的脑袋削平。
当黄依依开始筹备,计划短时间内破译光密时——
破译处的”资深元老“陈二湖,却劝她不要”过于认真“。
注意,陈二湖讲这段话时,镜头给到书柜上,他的头被夹在两本书中间。
这是柳云龙用视听语言告诉我们,陈二湖的思维,已被书本限制:
光复一号是目前世上
少有的一部高级密码
在十年之内 正常情况之下
任何人都难以破译的
我们何必这么认真?
看你们这样信誓旦旦的样子
老实说 我的感觉你们是疯了
是痴人说梦 是傻人办傻事
荒唐透顶 是异想天开
是疯子的决定!
一个天才,却被当成疯子看待。
一个人试图开创未来,却被认为是异想天开。
在破译光密、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路途上,黄依依遭遇了太多阻力。
这些阻力,通常不源于密码本身,而源于许多与她格格不入的观念。
正是这些观念,非但扼杀了她的创造力,甚至最终扼杀了她的生命。
黄依依不仅仅是为了救国,才想要破译光密的。
她来到七零一,最主要是因为一个男人——
安在天。
我不是被一台国家机器带走的
我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
弗洛伊德说过:“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与爱情。“
这是因为,弗洛伊德认为——
有创造力的工作,能让人精神充实,也可使社会得以发展;
而,人类创造力的来源,最根本就在于性欲。
说白了,如果一个人对爱情无欲无求,那他在工作上也难有开创性的成就。
《暗算》的创作者,深知这一点。
因此,在世人看来,黄依依白天是数学大师,晚上则是“伏尔加的鱼(暗指被发情支配的低智商动物)”:
黄依依
我爱你 安
爱是无罪的
没有人有权力去给它判刑
上天给了人一个身体
就是为了让他真实地释放
安在天:
你不要在我面前提这个字
一条伏尔加的鱼
也因此,安在天虽是第一男主,可在破译光密的主线中,他却只起到辅助作用。
安在天是一名革命者。
与追求释放和创造的黄依依不同——
安在天所崇尚的,正是当时社会主流所崇尚的“禁欲与牺牲”。
尽管妻子早已亡故,但安在天作为真正的党员,面对黄依依仍然坐怀不乱: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儿女私情在它们面前
都是非常渺小的
就 就如同一粒尘埃一样
在这里个人的利益
都要服从革命的需要
革命意味着牺牲
意味着纪律
意味着没有自我
每每重看《暗算》时,我都为其展现的格局心生叹服。
它表面上,是讲述密码破译,是讲述我军与敌军的斗智斗勇。
可实际上,它讲的其实是两种思想,两种认知和三观上的剧烈碰撞。
由于长度和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下面就只说说剧的结尾。
几经压抑,黄依依心灰意冷,终于不再追求爱情,而成了办公室的一枚螺丝钉。
但在社会上,她仍不懂得“避讳”,不懂得“枪打出头鸟”等中国特有的世俗哲学。
看见同事张国庆,因为妻儿挨饿而叫苦不迭,她不假思索就把粮票递了过去。
结果,就像《无问西东》的王敏佳,被张国庆的老婆恶意中伤,被打成植物人。
崇尚牺牲的安在天,把黄依依接回家中,心无杂念地护养了许多年。
直到,安在天向黄依依,道出了自己妻子死亡的真相。
中苏交恶时期,安氏夫妇在苏联潜伏。
不久,安在天的妻子,被苏联特工发现并挟持。
为了获取情报,为了避免身份暴露,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
安在天杀死了苏联特工,也同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我就是这样
杀害了我的妻子小雨
黄依依永远也无法明白——
这世上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能够高于爱情和生命?
一九六五年三月九日,文革前夕,黄依依永远没有了心跳。
此后的中国,经历了更大的磨难,又经历了空前的崛起。
然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却都鲜少再见到大师的出世。
黄依依的死,看似是被接踵而来的偶然导致,实则却是大环境引发的必然悲剧。
谁是所长?谁是陈二湖?
谁是安在天?谁是散播谣言的泼妇?
细思,我们或许从未停止对天才的遏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暗算》_精选读后感_2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