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全20卷)》_精选读后感1500字
【二评】失约了。今天国庆,安定不下自己狂躁的心了。《中国小说史略》看了不到一半,就先把这一半感想写下来吧。有一本研究鲁迅的著作,名字叫做“铁屋子的呐喊”,我想这大概就是国人对于鲁迅最直白的印象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我想用“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句话是没有人有异议的。但是鲁迅也并不总是在“呐喊”的,也不总是个“狂人”。
鲁迅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喜好。他不总是把眼光放到国家上,他也喜欢写一些“讨好自己”的文章。我觉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这样的存在。
鲁迅体现“关注自己”的最著名的文章应该是《伤逝》,那写的是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他做了一个预言,不是个好结局。但是幸而许广平比他的信心更充足,不然鲁迅恐怕脱离不出那个家庭。许广平是鲁迅生活中的“变”,在许广平出现以前,鲁迅的生活很久没有“变”过了。鲁迅年轻的时候也很是个新鲜的人,但是他一次次的失望了,我总觉得他是需要别人推一把的,就像是走在求道的路上,大师也不知道自己是大师,因为一个人是很孤独的,需要有人说,对他说,这是对的,你应该这样走下去。于是就走下去了。
当然,就算是《伤逝》,我们也能分析出许多中国、时代与国民的问题。话说回来,为什么我说《中国小说史略》也是鲁迅“讨好自己”的作品呢?
且看序言:“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
这是第一个层面。
《中国小说史略》和现代意义上的“史”并不一样,没看过古文的人,来看鲁迅的文字,觉得看不懂,或者很难懂作者在干什么。《史略》的行文逻辑和古代的校注或编纂的书籍很像,他会把古代重要的小说排列出来,会粗略讲讲自己的评判,但是他不是为了把历史讲明白(现代史著不就是讲明白历史吗),也不是为了把小说都讲懂(期间确实夹杂了很多小说的举例),而是为了融汇整个小说史,是为了解决“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问题。
有人觉得奇怪,历史书竟然不是为了讲明白历史,那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然而就算是现代的历史书,也是有着作者自身的目的的,一本书绝讲不明白历史,作者永远是在“偏僻地选取”的。
所以人们其实误解了历史书的作用(在这个层面,很难说没有应试教育的锅),历史书不是教材,而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但是仅仅这么看的话,完全不能论证我所说的“《史略》是鲁迅讨好自己的一本书。”因为他是为了解决一个像外的问题,而不是向内的问题。就是说,他是为了解决中国小说史的问题,但跟他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个层面就是《史略》里面的具体内容。鲁迅很关注“官”与“匪”的问题,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相伴相生。鲁迅作品包含那么多的文体,但他只写了小说的史,这是因为小说在历史中始终处于一个“下位”,处于“民间”的位置,难以登大雅之堂。鲁迅也不是说要为了小说正名,只是他意识到了小说的无比的价值,而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于是他想要说出来,想要写出来。
比如《史略》中的例子,很多都是无名之辈写作的“志怪”、“传奇”,他们对于历史这个整体来说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至少可以说,它们的价值不算大,但是鲁迅仍然认认真真研究,并且把它们码上去了。那些故事,有时候只是谈趣儿罢了,有时候甚至是一些诬陷人的“谣言”,但是我仿佛看见了鲁迅会说——每一句民间话语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每一个写出来的故事都见证了小说的成长。
也许在鲁迅眼中,它们和那些名著一样重要。
对我而言,比“科学史教”那部分好看。(过两天就要读《坟》了好怕自己还读不懂啊啊啊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鲁迅全集(全20卷)》_精选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