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_读后感4000字
补充:
这篇笔记写的太长,以至于我忘了说这本了凡四训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
作为一本家训正如作者费勇所说,它没有什么太深刻的东西,也不会伟光正到经天纬地,非要出凡入圣。
而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这本书总共四训,基本上。除了第一训,后三训都是具体如何做的东西。
尽管在这些做的文字里也包含了大量的阐述。
但其实我后来意识到,现代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网络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廉价而快速简单,其实绝大多数人在很大意义上都堪称学富五车。
然而,许多事情,仅仅知道和真正去做其实是完全两回事。
因此我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在心里默默想着第一训提到的布施和第二训提到的改过。
我觉得,但凡能坚持其中一点做下去,也算是没白看这本书。
————————
我是在春节回家前两天开始看这本书的,原因我已经忘记了,虽然了凡四训我早就听说过了。
作为一本家训,此书很出名,在国内此领域的排名,恐怕只在 曾国藩家书 和 颜氏家训 之下。
曾国藩家书我只看过一部分,但我有一段时间看了好些与曾国藩有关的资料,因此颇有了解,必须说,曾国藩家书之所以有名,也不是只因曾国藩的大名才出名。
曾国藩家书的内容确实也是非常的感人,真实。而且还敢于写出自己的各种短处缺点。
颜氏家训我还没有看,但我刚刚简单搜了一下这本书的目录,我发现其中的一些章节标题,简直就是我们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很常见的话,比如 慈母多败儿。
颜氏家训中有一章就叫 妇人之仁终败儿。
我几乎可以认为这句话应该就来源于此。
于是我也决定回头再去看看这本颜氏家训,因为上面这个发现让我相信这可能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一本家训。
但是我必须说,我在看了凡四训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
我刚刚写这篇笔记以前,重新翻了一下这本书。
我个人最感动,做笔记最多,于我而言,也是最有用的部分就是第二部分 改过之学。
我回忆了一下,这一章,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大概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它讲述了如何改过
既所谓的 羞耻心 敬畏心 勇猛心
当然这一部分其实说的有点空,也就是所谓的大道理。不足以让我感动和印象深刻。
但是,随之,它展开了去讲述这几点,这种体例和大学中庸有点像。
这些具体的内容这里我无法一一言说,而且这部分并不长,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我自己对这部分的领悟也全写在具体的笔记里。
这部分是这本书我笔记写的最多的位置。
我不知道它能不能打动你,说服你——我常常认为,人总是需要被说服的,当然我遇到过不少人,他们拒绝被教育,被说服,顽固地坚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交互这个世界。
在我人生中的早几年以前的岁月里,我虽然不至于完全拒绝被教育被说服,和这个世界硬碰硬,但实际上,我找不到自己的问题具体细节在哪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在和接触的人中去找到这些答案。
结果我并没有找到,而且还因此大概得罪了不少人。或至少让别人觉得我是个不宜接触之人。当然,我并不是唯一的怪物,实际上,据我所知,我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那时候我一定没有想到,原来我想要的答案就在那些我早早就知道的东西里
四书五经 各种家训 心经
当然,我知道,即使当时我看了,恐怕也不一定有用,因为那时候的我,一定还没有一颗能安安静静解读它倾听它的心。
继续说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吧。
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在我眼里,和净土宗的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
就像我在普拉提里看到瑜伽的影子,在八段锦里看到易筋经的影子一样。
大抵世界上很多来自不同文化的学问,都有交流交融之处。
而袁了凡本人的确信佛懂佛,因此这并不奇怪。
最近这段时间我同样看了不少和佛学有关的书,越了解我越对它有好感。
最初对佛学的好感也许来源于幼年时听奶奶诵读佛经——我后来才知道实际在我的老家,大多事以道教为先,我那里,并不怎么礼佛。
后来对佛教的好感也许来源于各种影视,书籍的侧面介绍,又因为有与中东(伊斯兰),看欧美电影书籍提到基督教的对比。
让我对佛教更加有好感。
而到最近则是因为进一步了解了佛教的历史,更是为其大慈大悲而折服。
这本了凡四训我最初知道的来源于我在知乎上看佛教话题的时候看到它的介绍。
在知乎上这个以中国精英自居的平台上,我经常感受到一种我非常厌恶的自大和狭隘。
这种狭隘有来源于所谓理性科学知识的狭隘,也有来源于一代又一代的人随着思想文化开放以后的自我独立思想的崛起有关。
我一直认为,传统中国封建的那一套东西,它固然有它压迫乃至糟粕的部分,但实则,它也代表了漫长几千年时光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交往,相处的深沉智慧。
这种东西你可以说它有不足之处,有不甚合理之处,但如果你直接一并否决它,那么也许只能说明你的无知。
在我看来,这些东西虽然有愚昧的部分,有迂腐的地方,但其实很多时候,它恰恰有着现代人冰冷机械的人际关系中所缺失的温度和人情。
——尽管这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
而且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所不屑一顾或者早早抛弃的,就像毛阿敏的那首老歌 相思 里唱到的那样:
最肯忘却古人诗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守着爱怕人笑
还怕人看清
而我很多时候,其实恰好处在这两者中间。
一方面,我也是如假包换的85后,我和他们生活在相似的年代和环境,而另一方面,我天生是一个容易沉溺在情感里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这个东西,却容我先用这个短句描述之。
但以往大多数时候,我不知道如何调和这种矛盾。正如我所同样不知道如何调和的其他种种矛盾冲突一样。
大概就是这样,佛教,尤其是中国化的佛教。
潇洒飘逸的禅宗,慈航普度的净土宗。
也许正如最终禅净合流一样,很多人说,很多东西到了中国人最终都会变成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这当然是一种遗憾,但反之,难道不应该说生活智慧和如何处世,难道不正是最重要的一种智慧吗?
我们可以上九天下五洋,可是,我们最终需要一颗可以有处安放的心。
我花了这么多笔墨去写有关佛教给我的感触,其实也正是这本了凡四训给我的感悟。
知乎上许多人对这本了凡四训非常的鄙视。
当然他们同样鄙视 弟子规。
别说这两本,其实很多人连四书五经都不屑一顾。
我同样因为了凡四训中频繁提到四书五经,而产生了去阅读四书五经的想法,巧的是,家里不知为什么会放着一本 大学中庸。
虽然假期乱哄哄的,我至今没把中庸看完,大学虽然简单也有很多地方没连起来明白。
但我的的确确意识到,四书五经一点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迂腐过时,尽管他的确就只是探讨人际和人的修养,以及各种社会阶层,人际关系的话题。
对这个讲求务实有用的时代而言,这样的书大概可能真的只有已老的人或者因为学校要求背诵的学生才会去看。
而我们这些正当中青年,处在自己人生的正午的人,是不太可能有闲情逸致去看的。
而少年时看,血气方刚少年意气,至少以我来说,却是绝对没有能看出什么名堂的机会。
——所以,我一直认为,四书五经也罢,唐诗宋词也好,哪怕是18 19世纪的欧美正统经典名著,其实都不太适合中小学生看,它们的人生还没有真正开始,所谓少年老成,果然天成大概很遗憾,真能看出一二如我者,恐怕必定经历过很多心智或者真正生活上的磨难。
而现在的小鬼,说幸运也好,不幸也罢,大概是没有真的经历过的。
因此他们很容易往往将经容易看,不过是背的滚瓜烂熟或者仅仅只是看过几遍,便敢狂妄到轻易下结论,认为没什么或者不过如此。甚至搞出一堆怪论,以今人无知地揣度古人。
其实我正是在这些古文中,无意地慢慢地发现,古今人的生活,在思想方面,其实完全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的区别。
而我尤其相信,这其实不是我理解了古人的生活,而仅仅是过去,我并没有真正了解生活是什么样子而已。
古时月与今夜月差别确实不大,而共看此时此月若水流的古人今人也同样差别不大。
这里穿插了很多题外话。
有喧宾夺主之嫌,然,于我而言,读书笔记是极其私人的东西,不是写公文,更没有格式而言。
了凡四训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东西,也许它可能还不一定比弟子规深刻。
但了凡四训对我而言,是一次很有价值的阅读过程——而且并不费时。
因为在这里,我学会了一种如何真正分辨善恶的方法,同样也就明白了如何真正行善去恶。
同样的我也找到了一种让我可以真正相信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理由。
尽管袁了凡找到的理由,也许并不真实。
——我理解 信而能入 的道理,但实话说,要我真正去相信这些,而不是一般世俗俗人的市侩和功利,其实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了凡四训第一次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它。
有时我觉得,了凡四训就像一则扩展了的百喻经。
原来让我在睡打开微信读书去写这篇笔记,是源于我看了 一则关于一批中国游客从日本名古屋度假回来,却因新型肺炎的事情,闹出一出不小的舆论风波有感。
但实则这个问题,归纳到极致上,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问题,就像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如何处理多数人和少数人的两难抉择一样。
这个问题注定不会有完满的答案。
因为这不只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其实涉及了很多关于人性,伦理,善恶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稍加深入的思考,稍微的换位思考,你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人来说都是一种灵魂的折磨。
因此,善恶,是非。
情感与理性。
甚至说,人,如何才能没有迷惑,甚至,没有恐惧。
最终,我意识到。只有在四书五经和了凡四训以及佛经这样的地方,我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了凡四训》_读后感_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