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沉默的大多数》_读后感_800字

《沉默的大多数》_读后感800字

竟然手癌误删了之前写的几百字读后感,简直气得七窍生烟.只有重新写.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看到有人用“荒诞不经的深沉”来描述王小波,我深表赞同. 他的素材来自日常琐事,所见所闻,找到一个切入点便旁征博引,有哲学理论,数学逻辑,物化理论等. 不过假正经的文字风格我并不喜欢.
此书中我个人感受,王小波关于东方人和西方人差异的分析最为精辟.
西方人重物欲, 追求征服感
东方人重关系,通过相亲相爱获得幸福
分析了差别,便毫不客气地开始批判国人, 国学. 他否定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儒家”仁义礼智信忠“的封建礼教, 把中国古代哲学家描述成这样的人群:他们丰衣足食,智慧不用在如何降低肉体的痛苦,而用在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他还大手笔认为国学是万人嚼过的口香糖, 早已嚼之无味. 他揭露中国人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消极忍耐的态度,提倡用肩膀扛.而不是提倡用脑子想, 并用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对17世纪的中国物质生活的概括作为总结:潜在的贫穷无处不在.
整体来说, 王小波受过西方教育的熏陶, 对中国老东西大片否定, 甚至讥讽, 语言不算客气.
他的很多辨析对象都是成对出现: 善与恶,有与无, 高尚与低俗, 艺术与科学, 伦理体系和真理标准...
我喜欢他这个观点: 做喜欢做的事就是有,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就是无.
解释赞美和恭维能何种程度地冲昏人的头脑,他用美国“笑星”考斯比有关基督耶稣的童年趣事也是够诙谐形象.
他对科学和艺术的定义: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是艺术.
最后,他用热力学逆现象熵减解释自己写作的意义, 感觉看似有道理,却又不符合科学逻辑. 熵增是热力学中的一种自发现象, 是一个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他把写作视为减熵过程, 那么, 顺遂父愿弃文学理就是熵增. 难道学理就是人生走向无序,走向衰减的过程? 学文就是克服熵增, 人生变好, 人生走上巅峰吗?显然,这个科学原理并不符合他的表达逻辑. 我倒觉得很简单,不过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的两条路,而你恰好选了一条岔路而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沉默的大多数》_读后感_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