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_精选读后感600字
身份的焦虑来自于从婴孩起就有的对爱和关注的需求,以及成人世界往往只关注你身上附加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来自于对自身才华和运气的不可控和不安全感;来自于期望的落空;还来自于与身边人的比较。
作者提出五种应对身份焦虑的方面,艺术,政治,哲学,基督教和波西米亚。提出这五种方式并非否认身份和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提倡在俗世成功标准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对于人的需求来说同样重要的准则,比如正直和善良,谦逊和感恩,精神上的交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波西米亚的方式在我看来,有点像中国古代“与世俗落落难合”之人,为了精神上的追求可以放弃物质上的需求,甚至贫困潦倒。政治的建设和地域文明有关,上层建筑的标准落到个体上,还是难以百分百契合。艺术可以暂时给予灵魂休憩之所,却无法永远让人逃避现实。哲学提供人寻找智慧本源的力量,也总归只是头脑里概念之间的一番斗争。而基督教,从灵魂上给予无条件的爱(无论贫富贵贱地位身份),从思想上可融入各人的价值观念,从行为上提供处世的法则(如何自处和利他),经过千年来已经自成体系。
宗教信仰需要个体把神灵的教诲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中,而不仅仅是听从牧师或教会来行事。仅顾肉体的需求来处世,灵魂依然会因为深层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焦虑;然遵从神灵的教导和指引,除了内修也需要外练,成为对他人更有价值的人(意味着仍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样也是在光荣自己的信仰(而不至于饿其体肤)。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身份的焦虑》_精选读后感_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