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_精选读后感1600字

这本书471页,结构清晰,小案例丰富,算是入门级别的心理学教材,主要介绍的是原生家庭关系的一些知识和治疗方法。
作者自身即存在原生家庭关系问题,因此致力于这方面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书中提及的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家庭(家族)的特征,有些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有些却是一直困扰我们的生活、逃避面对的。比如与家人的紧张关系,日渐疏离甚至隔绝。曾经,我也以为只要逃到足够远的地方就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亊实上,逃避对问题的解决毫无用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重演。我意识到,除了面对,没有其他办法。或许,这就是作者提到的“自我分化”—只有分化成功,我们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
要解决原生家庭问题,方法不是远离,而是靠近。很多人为了逃避,选择不回家,以为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但事实上,那只是暂时的自我麻痹。直到有一天,亲人们相继离去,才知道当我们拒绝不好东西的时候,连最好的那些也一并扔掉了,更深的悔恨随之而来,我们没有获得解脱,相反被卷入更黑不见底的深渊。
曾经我很不喜欢父母互不相让、吵吵嚷嚷的相处方式,觉得不温暖也不和睦。而且我发现几个孩子都遗传了父亲相对急躁易怒的性格。原本在外温文而雅的人,一旦回到那个家庭环境中都立刻变得富于攻击性起来。而自己发火的原因只是想让大家安静下来。但回家的次数多了之后,发现与父母的相处变得容易多了。而且随着对父母的了解愈深入,自己越能跳出惯性思维,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比如父亲的性格多半也是家庭的影响,他本质并不坏。父亲喝酒,追溯起来是在几个兄长、母亲相继离世的时候,或许那是他宣泄的方式。父母交流的方式虽不算平和,但他们两个人已经习惯且一起携手过了几十年。有一次他们争吵,我在旁边气得不行,一整天痛苦不堪,没想到晚上看到他们两个人像没事人一样有说有笑的谈论一件事情。那件事令我深深触动,也明白自己要从家庭关系中独立(分化)出来,才能过我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去改变别人,一旦失败便觉得十分沮丧。但事实上,我们除了自己,谁也改变不了。我们要全盘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家庭关系,比如父母关系不好并不是我们的过错或责任。大家都是普通人,你必须允许别人有犯错的机会。我们唯一要做的是不要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当我们能从中抽离出来,心态才能平和,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也才能降到最低。
书中还分析了子女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如果对这方面有深刻认识,对改善夫妻关系是十分有益的。异性交往总存在矛盾冲突,我们往往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问题的实质。也许当我们去开展一段关系时,不可能说我要找长子或独生子女,但通过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我们能更好的与之相处。
作为家里的长女,自然有很多长女特征,比如完美主义、责任心、严肃、焦虑.......这只得自己对原生家庭的关注、投入很多,甚至超限,负面影响是造成其他人不满,阻碍其独立发展,无法兼顾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们所说的独立,不仅指经济方面的独立,还应包括精神的独立。
子女是不可能割断与家庭的关系,但保持一定的界限却是必要的。很多人干涉父母的晚年生活,包括再婚、经济处分。有些干涉弟妹的感情生活、择业等。这些其实是越界的表现。我们没有把父母、兄弟姐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也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要知道生而为人,他们都有选择的权利,同时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不是上帝,不可能样样都要管。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责任感局限在给予建议、支持和帮助上,那么双方都变得轻松许多。
降生在哪种家庭,我们是无法选择的,但成为怎样的人,却是可以选择的。了解原生家庭,超越原生家庭,是我们重生(自我分化)的必由之路。
自我教育的路上,适当的学习是必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