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下了这部规模宏伟的巨著。
三国演义(下)读后感 第(1)篇还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是初中,厚厚的一本,错别字很多,但是看的津津有味,那时候觉得赵子龙很帅,诸葛亮特别厉害,曹操很奸诈,周瑜太小气,反倒觉得刘备一无是处,假仁义只会哭哭啼啼,到后来关云长败走麦城开始,到诸葛亮陨落五丈原,就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能从读书开始就把蜀国当成了正义的一方,不忍看他们落败,那时候仅抱着对姜维的希望勉强读了下去,蜀灭之后就搁置了,痛恨阿斗的不争气,后来一直到现在,最爱的历史还是三国那一段,包括玩的游戏也是,不过也渐渐去了解了更多关于演义和真实历史的区别,加上自己中途辍学到社会也经历了一些,如今再把这名著通读一遍,又有了不同的感受,作为小说,这部三国无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如果多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再去结合来看的话,更有一番风味,演义其实有点偏向蜀汉的,尤其是关羽长和诸葛孔明,更是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其实真实的历史这两位也是人中龙凤只是厉害的地方和演义有出入,写的太过反而有一点黑化的意思,就像鲁迅说的,诸葛多智而近妖,再说下汉昭烈帝,从我进社会见过一些创业公司来看,像这样人到中年迟暮一无所有而后屡败屡战创下蜀汉基业,这样的人靠的绝不仅仅是世人认为的假仁义,伪君子,而且老刘的‘假仁义’是假了一辈子,这样的人格魅力难怪虽然数次落败,但是失城得人心,到后来三顾茅庐,卧龙三分定天下,难怪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受这本书的影响曹操的形象一直比较黑化,但是抛开所谓的正邪之分,曹操也是一位很厉害的枭雄,而且人家一开始的目标也只是想做一个佐汉公侯,可惜世情不给他机会,同样可惜的还有那天纵奇才英年早逝的郭奉孝,也有那翩翩公子,为汉献身的荀令君,一部三国,蜀魏占去半壁江山,吴国着墨的地方确实不多,其实东吴也是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最可叹的应该是公谨,真实的历史他的智谋不在孔明之下,而且也没有被气死的说法,为人大度豪放,可惜天妒英才,不管演义也好,历史也罢,就像人生一样,梦境与现实的落差总是很大,你以为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是巅峰的开始,但是现实就是两面夹攻,败走麦城,三国有很多英雄: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很多凡人:刘禅愚钝,乐不思蜀,更多的是两相交杂,云长忠义但是过傲,翼德勇猛但是过躁,而这才是真正的世人与人生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国演义(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