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1)篇在看这本书之前,从未想到过竟如此喜欢。因为是来往信件,还以为会很枯燥,真是肤浅。居然在地铁上读的津津有味差点坐过站,还好一位朋友给我发微信将思绪拉回,才抬头看了下站牌。也是第一次出现有如此强烈的想读原版的想法。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提笔忘字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会在自己的闲暇之余拿起笔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或者想要记录下来的美文短句。在微信阅读看此书时,见一位书友写到,年少时总喜欢仪式感所带来的神圣庄重。而我现在依旧喜欢,信件、短笺、随笔。很庆幸自己没有丢掉这份神圣庄重的仪式感。
唐诺写道,原本是再乏味不过的商业往来,但很快的,书籍击败了商业。 是啊,起初只是因为一则广告而寄去信件试试能否买到自己想要的书,到后来“既然我寸步不离书桌,就能向你们买到既干净又漂亮的书,我干吗跑到十七大街去买那些又脏又丑的?从我坐着的地方,伦敦可近得太多啦。”击败商业的,不仅仅是书籍而已,长达二十年的信件来往,更是汉芙小姐与德尔先生感情的见证,在我看来,这份感情并不是爱情,而是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如果弗兰克和汉芙小姐真的在一起了,说不定也会为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有时相见不如怀念。
在信件中看到了如此真实的来自纽约率真可爱的汉芙小姐和来自伦敦绅士认真的德尔先生。简单的几封书信便是飞逝的数年时光,从刚开始海莲给Marks&Co.书店寄东西时,大家欣喜的光景,到后来人慢慢不齐了,塞西莉要走,老先生病逝…物是人非,庆幸汝依旧。直到某天一封来自Marks&Co.书店的信件,当海莲夜深人静捧杯独坐时打开此信,这一夜,她再没有睡着,信中是弗兰克病逝的消息。她并不像失去子期的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而是向弗兰克的女儿要了来往信件,整理编辑成书,以此纪念这位弗兰克德尔先生。
人生总会有几件憾事。弗兰克多希望有一天伴随着细碎铃声的书店门被打开,走进来的是他等候已久的汉芙小姐,然而他却没有等到。海莲多希望能去“我的书店”再看看“我的德尔先生”,等她终于到达心中的那块圣地时,弗兰克去世了,书店也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着拍卖。我们还有多少当下,且行且珍惜。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