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作者:杨瑞春 张捷

这本《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由杨瑞春、张捷编,集结了南方周末历年来诸多“名记”(李海鹏、南香红、叶伟民、徐楠、曹筠武、柴会群、袁蕾、关军、沈颖、赵凌等)的特稿佳作及其手记,这些作品努力“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留下了一份真正有质量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沉潜到中国底部的记录。《南方周末特稿手册》适合新闻工作者阅读。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在线阅读地址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 第(1)篇

《南方周末》是纸媒人的黄埔军校。当时充满新闻理想的记者想去南周,就好像武林高手都想齐聚华山论剑。特稿作为其中最有力的武器,或揭露,或呼吁。国家政策也好,乡村世俗也罢,总归是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
总的写法还是不变: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南方周末特稿往往以小角度和趣闻轶事切入,让读者轻松地进入一个故事。关注人的故事,是《南方周末》一直强调的基本报道方式。
特稿往往以小见大,相对集中。体现在人物时间的集中如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围绕才力死前一天的经历表现一生;体现在空间的集中《车陷紫禁城》;强烈的对比如曹钧武的《系统》,听说当时史玉柱将整个报纸版面买下就是为了不让这篇文章发出来。
写得好需要内力深厚,浑然天成,脱笔而出,给读者感觉似乎在冰雪场上滑雪一样自如,但背后需要一套方法论作为支撑,指导自己不会信马由缰。你可以围绕一个故事的时间线索纵向挖掘,也可以去向不同的方向呈放射状探索,但必须为一个中心服务。
如果是历史是时钟,那么新闻报道就是秒针,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推动者。特稿描写的更多是普通人的生活,而更多情况下,普通人因为悲剧上新闻。
深以为采访的记者需要强大的内心,面对冲击的同时,如何让他们缓缓道出,还原真相是一门终生的学问。在日常报道记者像一团火一样扑向新闻现场的时候,特稿记者会在所有人都离去的时候回到,只有耐着性子不断向前开掘才能寻找到光明。所以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句话,杨丽娟事件报道记者袁蕾所说:“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实存在。”挖掘背后的原因,用讲故事的手法说出来,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这是特稿记者的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