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全集)》_精选读后感1200字
作为长篇小说,很值得一读。不想读的话,可以看看同名的电视剧,没有篡改,台词与任务完全与小说吻合。这本书的人物刻画非常精彩,比如裕王,杨金水,海瑞等等。
海瑞就是明朝劈开腐败政朝的一道光,一把利剑。
“不以水清而偏用,不以水浊而偏废”
我头一次看只是考虑到水至清则无鱼,联想到东林党的专断和魏忠贤能聚拢人心的原因。
后来,也是经人点播,也是因为自己很久之前就长久的有此疑问:一个有能力的贪官,或者说,有本事解决问题的贪官和一个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清官,那种虽然不会做什么坏事,但是在自己的区域内,也无法做什么有建设性的好事,作为承担一个道德楷模的作用的人。哪一个才是好的?
明代李贽的观点,离经叛道的想将“贪”字于做实事结合起来。容忍小贪。这其实是一个算数问题,或者说一个回报率问题。
比如说名将常遇春“初从刘聚为盗”,并没有影响他为打下大明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比如杨廷合任用贪墨的将领,因为他有能力平定叛乱。如果我给他两百万两军响,可能一百万两都会被他贪掉。可是如果我换一个清官在那个位置,他可能一文钱都不拿,可是叛乱如果不解决,那我年年还要都要花两百万两钱贴补军饷。可见上侵国帑,下掳民财也是个回报率问题。
如此也可以衍生成“有能力的道德品行差的人”和“没有能力但是善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之间的矛盾。
(我其实很反感用坏人,好人,界定人性的。越读历史越觉得人性太复杂,只能分成在单个问题上“做了好事”和“做了坏事”。但是无法否认坏人,好人这种浅显直白的定位非常方便)
我小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样的图,横坐标是道德,纵坐标是能力。分成四个象限。就是“品行高尚又有能力的”,“品行高尚但没有能力的”,“品行低劣但有能力的”;“品行低劣又没有能力的”。老师不容置喙的教育我们,品行高尚又有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目标。品行高尚但没有能力也能成为一个好人。但只要道德不过关,再有能力都没用,没有能力更是最最下等的人。
但是越读历史,越对这个观点产生深深的反抗。
人无完人。古今中外道德品行毫无瑕疵的人我还未见到一个!雷锋同志也不过是顺应政治需要产生的宣传人物。而事实上,大多数时候,“能力”太过重要,轻“能力”而重“道德”,只会像无奈的明王朝从历史中退场。而如今西方的发展,反而是重“能力”而轻“道德”产生的。或许鲜血淋漓,或许肮脏不堪,或许令人做呕。但是就算是以孔孟之道为教条的中国,回看过去,真正的能人将相,有太多是普世眼光中的“无德”吧。且不说汉高祖刘邦这个被封在汉中的汉王,武则天杀女夺权,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张居正“乘五彩舆”等等等等。领导者应有读历史的时候看待“做好事”和“做坏事”的大历史观,不以道德瑕疵否定人物能力。不以道德而偏用。
一句“贤时便用,不贤便黜”道尽多少领导之道。“做好事”的时候就用,“做坏事了”就炒他鱿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明王朝1566(全集)》_精选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