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_读后感1000字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是怎么写都写不完的故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土地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这是最精彩的40年,也是没有人想去经历的40年。
在这40年里,我看到了余华笔下的福贵,看到了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看到了王小波笔下的王二,也看到了严歌苓底下的多鹤、婉喻,还有葡萄。葡萄是水灵的葡萄,“自私自利”的葡萄,却也是懂得生存、懂得照顾身边人、却也是懂得这40年的葡萄。
明面上的葡萄和“暗地”里的二大共同推动着这40年的历史进程,以不变应万变。本像二大这种对乡亲们又好又不贪图便宜的务实派,靠着自己的双手挣钱也会被煽动起来打倒,站在书外的角度为二大感到惋惜、愤愤不平;站在当时的角度,是可以理解这一切的发生的,世界各地永不缺的便是弱势群体。
曾经有人说同样给每个人发50块钱,有的人拿去做了投资,每天省吃俭用;有的人大吃大喝了几天变得一无所有;还有的人紧衣缩食紧紧巴巴过日子。后来有的人富了变成了资产阶级,有的人活的一般成了中下阶级,更多的人成为了贫困人口。然后这时候更多的下层人士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开始仇恨资产阶级,可很多人没想过同样的开始别人比你多付出了什么,你看到的却只是他比你有钱。就像文中葡萄说二大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十几个小时,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他凭什么因为是富农被打倒呢?
40年中有很多的不公,有很多的命运不济,也有很多的时来运转,转来转去又转走。每次看到这些书中的人物总是会感到一阵压抑,替很多人感到委屈。但也有幸因为这一个个的人物得于一点点的了解到这段未曾经历过的历史。
严歌苓把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总是写的这么鲜活、这么出彩、这么真实。印象很深的是二大所说那句话“人干吗非得见个面才算认识呢?认识人不用见面,见了面的人也不一定认识”。过去的东西也不一定非得经历才能感受到,读到了读懂了也算和过去的那40年有了一段又一段的交情了。
而在这交情之中,我看到了爷爷奶奶辈、爸爸妈妈辈那些小脚手巧之人,那些什么活都能做的利利索索之人,那些村子里的朴实善良之人。而跳出这交情之外,我看到的则是当今社会更多的变成“残疾”了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的人,不会思考的人,活得不像自己的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九个寡妇》_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