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_读后感600字
在我看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后,我疯狂的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多么美,又急迫的想找本类似的书来看。我上网搜,就有人推荐了李娟的这本《冬牧场》。当时没找到资源,就搁下了。最近看完后,我想说:除了作者性别像之外,还哪里像?
《额》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族长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民族长达几十年、跨越四代人的历史,这段历史厚重而苦难,就像他们的森林文明一样。而相比之下,李娟则写出了一本轻松愉快的散文书,虽然我们没能更深入的了解哈萨克族的草原文明,却看到了这个民族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一面。
正好最近看了《国家地理》一期专题,说哈萨克族表面上是伊斯兰教,骨子里还是萨满教。这两个宗教的区别我不太清楚,但哈萨克族却是很温和朴实的——毕竟动不动就跳舞唱歌的民族运气不会太差。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叫加玛的二十岁的姑娘。如果她可以读大学,顶多才大三,真是一生中好光景。但在她以及她周边的人看来,只是离老姑娘一步之遥了。李娟说,牧民的子女们小时候成长的慢,长大了又老的特别快。所以留给青春的时光就特别短了。
不知道李娟是不是刻意安排,这里面的人物倒好像是各自对应着人类的一种情感:加玛是顺从又不甘,嫂子是勤劳且能干,居麻是聪明又快活,扎达是希望与新生,没露面的姐姐则代表了现代与反叛。还有,就是苍茫沙漠带来的孤独、寂寞,这是全书反复提及的。
总的来说,书挺有意思,但又会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冬牧场》_读后感_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