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编辑推荐]让“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都赞叹不已的新兴学科开拓者马修·利伯曼倾力之作!首次揭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奥秘。从如何激发他人的捐赠行为、如何防止偷窃,到广告怎么打才有效,一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实用指南,从此改变你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全书论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等 集体盛赞!湛庐文化出品。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后感 第(1)篇读这本书的缘起,是因为某人约好一同来读。书本身有些晦涩以及过于理论化,于是中途某人弃书了,我出于强迫症患者翻开书必须要读到底的精神,断断续续把这书读完了。。
读到底,还是有收获的。首先,初步了解了脑神经、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概念。而经过作者的反复提及,也终于对外侧额顶皮层、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内侧前额皮叶层、腹外侧前额皮叶层、顶叶皮层等做到了初步区分(开卷有益是也)。
喜欢作者的一个结论(虽然他全书的写作风格经常是絮絮叨叨给你说一堆,最后告知“尚无明确”说法证明此):多读小说的人,ta的心智解读能力会高于不读小说的人。为自己不爱社交却易于理解别人找到了一个好原因。嗯,我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一定被我训练得很活跃…
于方法论而言,个人收获最大的是自我控制部分的三个方法:抑制、重新认定、情绪标签。其中,特别认同“重新认定”这个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将自己从受困的负面情绪中拯救出来。
#手动记录#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化解烦忧,例如,他曾经说过:“当你因任何外界事物而感到困扰时,要记住令人痛苦的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你对事物的评价,而对事物的评价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的。”
这点对于爱钻牛角尖的我特别适用,希望以后可以多尝试“重新认定”,不要一条路上跑到底,跑到黑,跑到无路可走。。。
虽然不喜欢作者的叙述和写作风格,但欣赏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他的后序在致谢里有段话很打动人,送给妻子的:
“第二个要特别感谢的人是我的妻子娜奥米。如果没有你,就不会有这本书;没有你,我甚至很可能根本没有能力写任何一本书。”
好啦,唠唠叨叨写完所谓读书笔记,我要暂时关掉非社会脑,开启我的社会脑去寻找社交乐趣啦!希望我的杏仁核可以不那么苦涩~~ [手动耶.gif]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