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的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三次登上TED大会演讲台,其著作荣登《商业周刊》、《福布斯》畅销书榜,百余篇文章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期刊。在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50个心理学实验,揭秘影响选择的心理因素;4大权威测试,了解你的行为倾向;11条实用建议,轻松作出明智选择!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读后感 第(1)篇给四星不是因为这书写的很好,而是带有启发性〈针对选择困难户〉
这本书的年代有点久远,(毕竟时代发展的这么快),所以现在看#选择过多带来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就需要批判性看待。
↓↓↓
针对选择,互联网用户的习惯在这几年里不断被培养,而互联网的多元事物其实蛮符合这本书里面讲的『选择过多』,但用户体验显然也并没有那么糟糕。
相反地,如《长尾理论》中提到的,更多的选择其实也是能产生更多的好处。
□比如说我们从过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的情况,向拥有更充裕的资本和更低成本(也是归功于互联网的内容泛化和去中心化,浏览和搜索几乎没成本,放弃选项和对比选择更方便)转变,从热门产品的选择开始转向更具个性化的小众产品,广大吃瓜网民开始脱离大众化趣味发现并寻找代表独特个性的小情趣,所以有些人乐衷于淘宝,海淘,讨厌撞衫,也有一些人乐衷于尝鲜……
当然,当面临的是投入度更高的产品过选择项,文中提到的选择悖论也基本能戳中痛点。
所以总的来说,还是看选择的成本和类型,有些人甚至期待更多选择,为了响应时代的有个性需求,所以本书的观点不能一概而论。
↓↓↓↓↓↓↓↓↓↓↓↓↓↓↓↓
O 面对太多的选择,最大化者的麻烦在于没有客观主观的条件去审阅众多的选择,没有想不到,只有找不到,仅执着于要找到所有选项就很可能足够耗尽选择者的精力和耐心,最后可悲的从一个选择者变成一个『捡拾者』,这种吃力不讨好又连环启动后面的『后悔机制』
这种比较适用于解释对个人来说相对重要的,成本比较高的选择,或者说,抉择。
所以作者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鼓励大家聪明地做一个『满足者』并了解后期的心理『适应机制』,从而在太多选择面前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些观点,在限制较多又必须做出选择的情况下,是可以参考或应用的理性,仍是有价值的。
总的来说,是可以值得快读的书。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