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拖拉机简史》_读后感1100字
初见名字还以为是什么古早的“科普读物”。初读以为是类似《都挺好》那种家庭剧,只不过集中笔墨写丧偶老父亲的“第二春”。看着看着,开始明白人物背后的政治和历史背景。所谓“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实际是这个移民大不列颠的乌克兰家庭的简史,而这个家庭的过去,代表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乌克兰普通人的家庭。
沉迷于“波堤切利的出水维纳斯”的八十多岁老父亲,做出一系列让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把自己家搞的鸡飞狗跳。那让他魂牵梦萦的“波堤切利式的乳房”由于他年事已高也不是什么真大富大贵所以也无福消受,不仅如此还遭到新妻子的嫌弃、辱骂、(小小的)虐待和抛弃,让人觉得可怜的同时又在心里默默念“活该啊~”。
倒是因为“后母”的到来,打破了姐妹俩之间的冰冻状态,因为不得不联手对付这个“家庭祸害”。在这个过程中,娜杰日达的回忆和微拉的讲述交替出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带着时代印记的乌克兰家庭的生存片段,也在最后为大家揭开了为什么姐妹两人的思维方式如此不同以及为什么母亲会“偏爱”姐姐的深层原因——姐姐是战争宝宝,而妹妹是和平宝宝。
身为和平宝宝的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文字或者影音去了解战争,和那个年代。这与亲身体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思维方式自然不同。我们如何想象自己为了逃避战争而躲在墓穴里吃蛆虫?如何想像随时随地有可能被举报被抓走拷打?如何想象长年累月的饥饿?…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想写的“简史”。
而费尽心思抛弃有学识又真爱她的丈夫跑到英国的瓦伦蒂娜女士呢?在几个男人之间轮转,看似这些男人都被她迷得神魂颠倒,但是折腾了老半天,除了一个母亲不明的孩子,她也没有得到她最想要的东西——财富、身份和心理的满足。最终还是回到家真爱她的丈夫身边,回到了乌克兰。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没事别瞎折腾,爱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道理呢?
看似可笑的故事,背后却是非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东西。例如上文说到的历史。再例如对男人们的爱情观的思考。看老爷子和原配年轻时的恋爱故事,美女救英雄、溜冰场的光彩,都是偶像剧配置,回忆中的种种,我相信父亲真的爱母亲,直到她去世了也没有停止。但是父亲还是沉迷于年轻的肉体了,并沉迷到倾其所有。这在现实中也很普遍。如果展开来分析,可以再写一篇论文出来。
...
无论是老父亲和瓦伦蒂娜,还是老父亲和女儿们,亦或者两姐妹之间,实际上都达成了和解。没有谁是真正的十恶不赦,没有什么人必须受到惩罚,在“活下去”面前,这些种种都不是事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现实或多或少地做着妥协,如果能欣然接受,也许反而过得洒脱。这一点很真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_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