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_读后感1500字
1.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2.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3.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4. 人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5.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6. “格兰亨姆的公律”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
7.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8.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9.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
10.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
11.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12. 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迁。科技变迁了,社会的其他制度也得相应地变迁,不然就出现社会脱节和失调。科技的进步是人为的,是人用来取得生活资源的手段,其他部门向科技适应也得出于人的努力改造已有的制度。
13. 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
14. 文化,包括物质器具和社会思想,只有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才能留存和传播,一旦失去这种功能,就会消失。
15. 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16. 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17. 渐入堂奥:堂奥指房屋的深处或腹地,比喻含义深奥的意境或事理。此处指渐渐领会到某个事物的奥秘。
中和位育:“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协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按圣人之道治世,就能达到天地间一切事物各就其位。
18. 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
19. 一个人的思想总是离不开他本人的切身经历。#2020年读完的第三本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乡土中国》_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