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读后感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

作者:冯骥才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资料,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在线阅读地址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读后感 第(1)篇

读冯骥才《凌汛:朝内大街166号》

是从作者的《100个人的十年》一书得知本书的,一册在手,一气呵成。

从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到订阅《人民文学》杂志,上初中时的我就对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十分熟悉,甚至一度成为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1976年至1978年,文学靑年冯骥才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自己的长篇小说,他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度过了两年的难忘时光。那段时间,虽然依旧寒风凛冽,砭人气骨,但几丝春意已悄然出现。当时时代的变换如万花筒,令人目不暇接,正如书中所言:从打倒“四人帮”、平反昭雪、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知青返城到思想理论上的“两个凡是”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思想解放运动等等,社会发生着急剧的阴去阳来般的变化。人人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思想。那是一个短暂的、思想激荡的、忧国忧民和满怀希望的时代。一种从生活深处涌出的社会情感与时代思潮,在寻求着文学的表达,而时代记录与心灵述说原本就是文学的本质。在那个时代,每个作家都有真切的心灵情感,都有文学的正义;当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全然一致,当文学一旦摆脱文化的专制与禁锢,一定迎来一个全新的文学时期。而冯骥才恰好赶上了这班车,成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如今当他用笔记录下这一切时,他又成了那个时代的书写者,记录者。

本书可谓史料与文学并重,真诚与文采齐飞。

本书除了副标“朝内大街166号”外,更重要的是书名《凌汛》,很有魔力的两个字!什么意思呢?作者序言中自云:在我的心底,它像历史江河一次遥远的早春的凌汛,原本死寂封冻的冰河突然天崩地陷般地碎裂,巨大的冰块相互撞击发出惊天的轰响,黑色寒冷的波涛裹挟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作者似乎觉得言不尽意,在第四章又说: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期,严冬退去之前一定要和初至的春殊死相搏。偶尔从什么地方刮来一些寒潮,你会以为严寒仍在,一阵无形的春风又使勃勃生机来到人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冯骥才不但记录了当代文学中的“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的转变,尤其呈现了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更难得的还有一些珍贵的照片,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书中金句

在众人注目的地方,领袖挥动着巨大的、向导者那样的手臂,他把他发现的真理交给人民去实践。当一种思想被奉为法典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时,它确切的成分会建立宏勋,谬误的成分就会化为灾难。检验它的代价无法计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