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_精选读后感2800字
一点感想
耶路撒冷三千年,书名本身也如其讲述的历史一样给人一种厚重沧桑的感觉。悠久的历史,芜杂的史实,生疏的知识,拗口的人名地名,加上作者对历史熟稔而信手拈来肆意挥洒的笔法,几乎使人无法顺利读下去。前后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期间数度中断,却又似乎有某种魔力勾引着一次次重新点开继续读下去。终于掩卷,电视新闻上中东依然一团乱麻。历史烟云飘飘荡,然而总散不去那块美丽富饶却离乱频仍的土地。
一
中东地区横跨欧亚非三大陆,,沟通两大洋,四大文明古国有两个发源于此,自古东西交汇,南北交融,名副其实的世界的十字路口,文明的中心。耶路撒冷位于中东腹心,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当之无愧的圣城圣地,也无怪乎漫长历史中无数人将之视为荣耀。然而在其漫长历史之中,从其立城之始,就与血与火相伴相生,与杀戮压迫掠夺密不可分,一个个民族,一个个君主在这里你来我往,争夺不休,血肉相残,作者以其对史料的熟稔,对历史的把握,纵贯三千年,却紧紧围绕耶路撒冷这一历史舞台,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把这块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历史风云娓娓道来,笔触冷峻却又不乏幽默,时有一笔调侃的闲笔,却透出历史无奈的黑色幽默。三千年严酷压抑的历史,在作者冷静的笔下仿佛泛出幽幽寒光,不禁让人深思,这文明发祥和宗教发源之地,没有发出和谐包容的智慧之花,却结出人类残杀的野蛮恶果,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这些浪花或是浊流,能告诉岸上旁观的后人们什么呢?
二
犹太民族,自认亚伯拉罕的子孙,上帝的选民,耶路撒冷为应许之地。却在历史中历尽磨难,饱受摧折。无论是埃及或是波斯,不管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占据耶路撒冷的结果都是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压迫。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犹太民族真是饱经忧患离难摧折的民族,也造就了这个民族坚定的复国理想,强大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才能够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以色列国,也才能够在四面临敌的凶险环境中始终屹立不倒。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压迫的历史过久形成的包袱过重,使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形成了一种睚眦必报的情绪,又或许以色列本身就是从恐怖立国开始因而信奉武力解决问题,以色列把其历史上受过的压迫和苦难又完全施加于巴勒斯坦人民之上,让人在掩卷叹息之余,又深为可惜。想来世界上未曾有过国家自恐怖立国始,成立第二天就与邻国开战,一直打到现在吧。虔诚的信仰,宗教的圣地,却都成了血腥战争的源头,是历史的因果还是文明的嘲弄?
三
以色列自恐怖立国,以战争开国,在耶路撒冷却也不算史无前例吧。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发源地,先知穆罕默德622年即于此创立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创教之始就是为了统一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阿拉伯各部落。贩驼骆的穷小子穆罕默德娶了寡居的老板娘后在麦加开始传教,最后在麦地那将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到伊斯兰的旗帜之下。在麦地那传教之初,穆罕默德就亲率部落打动过往商队,在统一阿拉伯之后的第二年,即开始了对外征服 ,一度打到欧洲,统治西班牙长达三百余年。伊斯兰的传播史,几乎就是一部征服史。也是因为伊斯兰创教之始即是统一之基,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教派和诸大家族,也造成现在阿拉伯国家认同教派甚于认同国家,这大概也是阿拉伯国家众多却无法凝成一股强力,始终不能奈何以色列的原因吧。在伊斯兰的教义中除了信主告白祈祷之外,还明义规定了圣战的义务,这让一个从来以为宗教只是向善戒恶,中正平和的旁观者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可想而知,宗教一旦走入偏执和极端,无论是基督还是伊斯兰,都避不了杀戮和排斥。这样的宗教起源之地,文明交汇之所,血雨腥风世族仇杀想必也是避免不了的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既是耶路撒冷的荣耀,也是耶路撒冷的宿命。作者平直的笔触写出那一幕幕残杀屠戮,读来自有让人心惊肉跳的感觉。历史长河生生不息,奔流到今,是否能够洗去祖先的血污,浇灌出更加文明包容的花朵?
四
中东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中世纪以前,自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交融的所在。自工业革命以后其便利的交通,富饶的物产,尊崇的文明,自然少不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觊觎争夺。资本的贪婪加上宗教的冲动,耶路撒冷历来也是各个老牌帝国的盘中餐、嘴边肉。大英日不落帝国世界地缘战略的一个内湖、两个同心圆、三个缓冲区即以中东为中心;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世界霸权版图中也以中东为其支点。近代数百年来,英、法、德、俄、美等各色殖民帝国,都在这一耶路撒冷角力、竞逐、冲突企图控制这一地缘与文明的制高点,在从而在部族矛盾、宗教竞争、文明冲突之外,又加上了一团更混乱更复杂更沉重的枷锁。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兴起,各殖民地纷纷摆脱帝国主义统治谋求独立。在江河日下之际,新老帝国无法控制这些昔日的殖民地,便在其中挑唆矛盾,制造对立,留下大小陷阱和雷坑,使中东混乱局面延续至今。试看现在的中东,民族宗教冲突背后,仍若隐若现着大国角力的触手。文明在动荡中艰难延续,历史在混乱中踉跄前行,耶路撒冷何时能真正显现文明的光芒?各族人民追寻已久的上帝降临是否还要等上再一个三千年?
五
三千年的历史纷繁芜杂,文明的进程波谲云诡。而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无论有多少逆流险阻,总是浩浩荡荡,一往无前。旁观历史的人们总带着复杂的情绪和错落的立场,注视着那一股或急或缓的洪流。作者则始终以一个旁观者后来人的视角,忠实地记录着这一段漫长的历史。因中立忠实而显得不带感情的冷静笔触,使人有触摸到历史的冰冷的感觉。而这冰冷的外表之下,却也掩藏着沉重的思考和热切的期望。如书中结尾所写:“此时,正是耶路撒冷黎明到来前的一小时。岩石圆顶清真寺打开了大门,穆斯林正在祈祷;西墙一直是开放的,犹太人正在祈祷;圣墓大教堂打开了,基督徒正在用多种语言祈祷。太阳照耀着耶路撒冷,其光芒使得西墙上光亮的希律石几乎洁白无瑕(就像两千年前约瑟夫斯描述的那样)。接着,阳光照到辉煌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上,岩石圆顶清真寺熠熠生辉。天与地、神与人相遇的那个神圣的广场,依然是人类制图学难以描绘的地方,唯有太阳的光芒能照遍整座广场。最后,所有的光线将照耀在耶路撒冷最优美最神秘的建筑物上——沐浴在日光之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它也因此博得“金色”的美名。但是金门仍将紧锁,直到末日来临。”
哦,耶路撒冷,散发着先知的芬芳,
连接天堂与尘世的捷径……
哦,耶路撒冷,悲伤之城,泪水充盈你的眼眶……
谁会洗刷你沾满血迹的城墙?
明天,柠檬树将绽放花朵,橄榄树将尽情欢乐,你的双眼将雀跃,鸽子也将飞回你的神圣高塔。
耶路撒冷三千年,历史的洪流荡涤着人世的尘埃,回响着历史的喧嚣。三千年的洪流绵亘不绝,淹没了多少梦想,也激荡着些许希望。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文明也只一途。人类的智慧终将消除偏见仇视敌对,实现和解包容和谐。三千年的血火,将会化作春泥护佑文明之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耶路撒冷三千年》_精选读后感_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