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_读后感1600字
跟《无声告白》类似,这本书也是用悬疑的手法写家庭故事。一开始就把故事的结果写出来,引起读者极大的好奇心,再慢慢把故事层层打开。
如果说《无声告白》是让人摆脱他人的期望,活出真实的自己,那么《小小小小的火》则更进一步,让人思考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房东理查德森太太,她是土生土长的西克尔高地人,生活循规蹈矩,乐善好施,但从她为帮助自己闺蜜麦卡洛家争夺孩子抚养权所做的事来看,她也有对人傲慢偏见,为达目的不守规则的一面。甚至对自己的第四个孩子伊奇一点儿都不了解。
跟房东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的是房客米娅,她是独自带着女儿的流浪艺术家,不停的更换居住地,追求更高的摄影艺术。由于自身的奇特经历(没谈过恋爱,但是为学校学费所困而帮人代孕,最后反悔,自己生下孩子自己单独抚养),她知道人生有很多灰色地带,她理解并且能够处理好。比如,对待房东女儿莱克西堕胎之事,她只有关心照顾,没有任何评判。甚至莱克西问她自己堕胎做的对还是不对时,她说:“我不知道,但我认为你知道”。这话让我深感震撼:我们所做之事,有些真不需要别人来评判对错,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对结果负责。而且,生活中有一些事确实会让人后悔,并成为负担,这是没办法避免的。
上面两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哪种更好呢,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过的都类似于房东太太的生活方式(读书,工作,结婚,生孩子),并且对那些不按照此流程生活的人给予难以理解的目光和闲言碎语。同时,我们又会非常羡慕米娅的那种随性的生活状态,但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需要很强的生活能力或经济基础。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追求,去尝试!“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贝比和麦卡洛家争夺女儿抚养权案:贝比由于生活所迫无法养育女儿,女儿出生两个月后被放到西克尔高地消防局外,婴儿被人发现后,送给了麦卡洛家收养。一年后,贝比生活状况好转,后悔遗弃女儿并开始寻找。最后得知女儿在麦卡洛家后打起了官司。由此引发了小镇上关于该婴儿最应该由谁来抚养的争论。最终法院把婴儿判给了麦卡洛一家,但是贝比却趁机偷走了婴儿并带回中国。
从我的角度去看,我是支持贝比的,虽然她能给孩子的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中产阶级的麦卡洛家,但她到底是孩子的生母,并且贝比爱她女儿,这样的母亲才能给孩子真正的母爱。麦卡洛家也爱孩子,并有能力抚养,可他们毕竟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这样的爱说到底还是有缺陷的。所以,面对“母亲的定义是什么?是血缘关系还是爱决定了母亲的身份”这样的问题,答案就很容易得出了。
再说说我喜欢的几个人。
我对米娅强大的生活能力感到赞叹,她在家会做饭,会清洁,还会修理等,出门能打工,还拥有高超的摄影技巧和品味。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多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不是出门所用到的东西,而是在家要用到的东西。我妈妈做事特别迅速、麻利,但我就有点缓慢拖沓。可她在家织的毛线,做的点心,缝的被子,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米娅的女儿珀儿,是个自信、有主见的、聪明的孩子,她主动追求房东的儿子崔普并发生了性关系,最后原谅母亲隐瞒她的身世,随母亲离开了西克尔高地。在美国,如果你成年后还是个处女是件很丢人的事情,而中国却恰恰相反。这点我表示有点难以理解,但不影响我对珀儿的喜欢。
伊奇,理查德森家的另类,米娅母女的追随者。一把火把自己家烧了,佩服!这个女孩率真、正直,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最后的那把火,让其母亲反思自我,下决心改变。这点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希望她在旅途中能碰到米娅母女,一起流浪,一起成长。
真是不错的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很多方面:房东与房客、务实与艺术追求、青春期的爱情与性、女性生娃和学业的矛盾、特权阶级与底层人民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值得一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小小小的火》_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