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有很多人都领教过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摧残,甚至当我们自己已经获取成绩与回报的时候,依然对自己充满怀疑与不安。「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进步越大,这种自我怀疑越是强烈。这就像一个怪圈。我时常忧虑,生怕别人发现其实我是个『骗子』,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在 2013 年的一次采访中,《哈利·波特》女主角艾玛·沃特森这样说道。而彼时的她已经就读于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即使做得再好,也难于认可自己。当困难摆在眼前的时候,总是对自己能否克服它充满怀疑。当获得了很多认可的时候,却私下认为自己名不副实。没错,这就是「骗子综合征」的病症,而作为患者的你并不孤单,那些和身边的「天才」朝夕相处的人里,有你数不清的病友,你们的名字,就叫:亚优秀症候群。本书作者 Tina ,也曾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她说:「即使『骗子综合症』永远不会远离我,它也已经成为我的一位好朋友,时时提醒我要用心学习和努力工作、客观听取并参考别人的评价。偶尔也会把这位朋友关到门外,勇于尝试,一次失败又怎样。」是啊,失败一次又怎样?或许,那些最优秀的人与你相比最匮乏的,就是失败的心理成本。作者 Tina,知乎 ID:This Is Not Tina,香港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心理学硕士,CMU 心理学博士在读。「一小时」是知乎推出的一系列深度短时阅读付费电子书。我们邀请了知乎各专业领域的知友在书中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这里既有日常经济分析,也有人文历史,既有职场经验,也有生活中的科学。如果你足够认真,便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读完一本书。而每一本书,都会解释一个问题,分享一种思路,展开一个视角。你很忙,但知识不慌张。愿你从「一小时」开始,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分认识。
亚优秀症候群 读后感 第(1)篇算是知道了这个概念,但是本书写得不算明白晓畅,学术味儿太浓。
反正我从小到大都不觉得自己优秀,只有在考试考得很好的很短一段时间里,会觉得自己挺棒的。家里也很少给夸奖和鼓励,只有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比如说第一次考年级第一,才会被夸奖,但随即目标就变成了全市前多少名。反正路漫漫其修远兮,永远不会有个终点,即使取得了这个阶段的最好成绩,他们也会提醒我还有下个阶段的挑战在等着我。打击式鼓励,他们信奉的是这个。比如我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心里明明也很高兴,但是夸不了两句,就开始说,谁知道你以后工资能有几千块钱呢。我还没入学呢?我要如何证明?无奈。
除了在极少数领域我确实觉得自己还不错,比如说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高于身边大多数同学,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笔,也不比大多数同学差。但除了这些,在其他几乎所有领域我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那些一知半解的领域,比如还没入门的计量,比如经济研究,甚至在一些还没尝试过的领域,会觉得自己肯定不如别人。后果就是,不敢尝试新的东西。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告诉自己不要多想,去试就好了,能有什么严重后果呢?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优秀的退堂鼓鼓手。
如果做成了一件在别人眼里很厉害的事情,只要我自己没有从中收获成就感,那么我就会外在归因,认为是运气造成了我的成功。面对别人的夸奖,我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厉害,配不上人家的夸赞。
读完这本书,依然无法改变我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我已经与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自卑斗争了多年,也算小有收获,但仍改不了自我怀疑的基调。或许,“谦虚使人进步”的自我暗示和外部观念灌输,使得我下意识地自我怀疑,由此也导致我的自我认知产生了重大偏差。我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到底到了哪种水平,于是只有低估才能有安全感。
这真的是,对自己到底有多优秀,或者有多挫,心里没一点儿13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亚优秀症候群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