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夏商周三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以“经”与“史”为关键词,选择各朝代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关键点,以勾勒出其时代面貌,将中国古代文明置于世界大历史的视野中,以一种全局性的理解,讲述华夏世界及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经”意味着正统性,是衡量价值的准绳;“史”意味着基于 “经”的价值裁断和历史建构。在认识图景中,“经”是诸文明的限度,是认知图景的栋梁,文明本身就是经义展开其内在可能性的过程,会有自己的青春期和严冬,会面临衰亡和再造。只有正确的历史认知才能避免对文明再造造成伤害。本书眼界开阔,其言语充满智慧性,读之酣畅,给读者们攀登华夏文明的梯子以诸多启发。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读后感 第(1)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这样一本书,于我而言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其中引用的史料和理论都超出我身为 爱好者的浅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读懂作者的观点都略有困难(水平差距是主要 原因,语言表述也是一方面),我很难评价立论的逻辑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
然而,在文后跋中看到这段话,让我恍然对书的大略有了些许模糊的轮廓:
“世界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虽然漫长,关键性的节点却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人生剧 本在三十岁以前就写定了,以后的内容根本不值一看。。。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很重 要,因为涉及大一统和多国体系的路径选择。朱元璋和张士诚的斗争不太重要,因 为除了极少数攀龙附凤的大臣、将军,谁会在乎皇帝姓张姓李?。。。”
这应该就是历史必然性、重复性和预知性的奥妙所在了:刘邦大一统汉朝(汉承秦制)pk了项羽关东六国旧贵族分封体制,久远之前的重要节点便引导了未来千年中国追求统一皇权的历史必然走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的一治一乱,遵从必然走向的螺旋重复,直到西方体系的引进才得以彻底打破这段循环;上千年的舞台剧,难道不是在垓下便已注定么。历史仿佛一棵大树,根系支撑树干,树干之粗细是地理条件先天决定;树干发育树枝,南枝也好北枝也罢,无非向光向上生长,不过都是在必然性树干中衍生出低自由度偶然;树枝又是叶片的节点,随着树木生长,自由维度越来越低,惯性越来越强。除非某天斫断树干,甚至更加彻底地伐根塞源。五千年历史,仿佛亚细亚式传统社会的黑枣树枝上嫁接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胡满蒙回藏无数旁枝,也结出了一树异果的绚烂,但最后还是被西方体系斫去树干,余留的木墩上嫁接了自由民主的朱果柿子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