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_读后感1600字
好书鉴定无疑,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学习成功的秘诀分享出来也是一个无私的人,不过并不是每个人看了之后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不断练习。(⭐️⭐️⭐️⭐️⭐️)
第一次认识Scott young是在知乎上某次下载了他关于休息时间的见解,这次再拜读他的《如何高效学习》,震惊于他的分析和总结能力,以及将所有的资料理论汇集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如何高效学习》,看完之后觉得和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类似,但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书中的方法比起来,缺点立竿见影。
反思一下自己。
我几乎都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而抱佛脚的过程是我在真正认识了解这门学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很快乐,有着拖延症带来的时间紧张感,让我更加集中于学习内容上(这样看起来效率高反歧视只能实现短期回报)。我不喜欢在考前直接刷题,情愿少做题也要把道理搞清楚,但这种清楚认识还是短暂的,很久不看就把专业知识完全忘记了,原因就是虽然获取了理解了,但缺乏拓展以及应用,仅理解却无法与现实联系起来的学习是最肤浅的学习,仅是一堆公式和定理,数字和文字。我喜欢在学某门知识之前先了解它的价值。可以用于何处,提前暗示自己学习这门知识是很有用的,其实知识的价值可以在绪论看到,但我们总是忽略绪论,觉得不重要又无聊,其实读一下绪论还是很有好处的,毕竟绪论也不是随便瞎编的。
关于技术方面我不是很情愿去学习挂钩法。我现在学的是抽象以及具体信息较多的工科,多考验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公式如果记不牢固可以再推一遍,不过越往后越难,推理越烦琐,有时自己无法完成完整推理,所以还是应该运用一下联想法和挂钩法。(我居然在写的过程中把自己说服了……)
我在笔记方面很执着,也耗费时间较多,在刚开始还会有意识的缩减字数,越学到后面反而越写越多,生怕错过一点知识,其实这反而证明了我后面学的精力不集中,不够深入。
在做完完整笔记后,我喜欢再像做思维导图一样将整个笔记进行压缩,将所有内容整理到一张纸上,能够全面看到“整个城市”的脉络,整体把握。
Scott在自学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用建议。我学习时偶尔喜欢听歌,似乎听歌会让自己紊乱的思绪平静些,不那么烦躁,但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干扰。另外在做计划时使用的方法太多,仪式感太重,无法每天记得去check每个方法所做出的内容,导致任务无法每日跟进。应该将仪式感简化,思绪更清楚,每日任务更简单直观。
为自己规划出防干扰的专注时间以及适当的任务数量。为自己定下了规矩其实反而会让自己更加自由,只有任务正常完成,你才有机会玩其他“真正”想玩的而没有负罪感(避免无效的玩—手机,毕竟有时只是不想开始学习而玩手机,没有任何价值),也可以避免拖延症的发生(突然想起自己今年的目标就是改掉拖延症,就这么一个目标还没做到……)
任务具体化。我每次给自己设定月目标都是要学计算机要学机械这种一听就很大的目标,结果一个月过去发现自己早把目标忘了,什么也没干。在设定目标时要具体可实施,变成可量化的目标,每日跟进,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克服拖延。
最后是不要总是思考,不如去写下来。Scott的学习给我的很大感受就是他总是在写,用文字表述出来,不管是用费曼技巧学习还是笔记流。虽然写下来看起来很没有挑战性,很不起眼,但其实是整理知识或思绪的最好方法。我有时脑子里有一堆混杂的想法无法理顺,但我总因为觉得费事而放弃理顺它。或是每次看完知乎、公众号的干货后,无法记得自己究竟看了什么有用内容。学着愿意借助纸笔理顺自己思路找到解决方法的方案,在看干货时做思维导图,帮助吸收知识,而不是打着学习零碎知识的幌子浪费时间,看了一堆不往脑子过的有用知识。
差不多就是这些啦,这是第一本让我感觉十分有益的“干货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给这本书做思维导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