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1300字
过去总是美好的,因为一个人从来都意识不到当时的情绪;它后来扩展开来,因此我们只对过去,而非现在,拥有完整的情绪。——弗吉尼亚·伍尔夫
书的开篇引用了这段话,因是自传性作品,作者的笔调还是旁观者般冷静的记录。
父亲:想要和已经拥有物质财富与极大中央控制权;他所谓的信仰简言之就是不接受科学进化、知识洗礼(why?因为在他眼里去学习就是对他父权夫权的自尊与信仰的质疑,他需要愚化家人,才能统治家人)。
母亲:父亲巩固神权的帮凶;她的立场是毫无立场。
肖恩:清醒的屠夫;想逃离但不能、进而掌控不得塔拉就欲毁之。
泰勒:塔拉的启蒙者;出场少、但都是神一般的解救塔拉。
塔拉逃离原生家庭,寻找出口的关键点在于她的觉醒。其实施压源一直在,后面忍受不了的原因就在于“觉醒”。她的逃离是一种典型的原生家庭逃离,也和这两年大热的话题一样。像“那不勒斯四部曲”、《都挺好》等,还有我最喜欢的《孽子》,其实都是源于“子与父”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根源性的理念冲突,很难调和。
第一,塔拉的环境和故事都很惨,但她总体还是很幸运的。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的女性,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神一样的推手“泰勒”,有申请上学的机会。塔拉家里的暴力是显性的。
但更害怕的是“女孩子读书干嘛!”“反正你迟早是要嫁人的”的隐性霸凌,它不会让你立刻做出反应,但在日积月累中,你的观念与冲劲会被磨平,你看世界看家庭的视角会消极。女性的光鲜与努力在听到这些话时会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你每天给自己打气,自愈崩溃再自愈,但是在听到家人这句话对你的干预时,放佛你所有的成长与努力都一清为零。
书中,作者的父亲针对的不是女孩子不该读书,而是“人根本不用读书”,所以这点上,中国的很多女性是更惨的。
第二,人与家庭在观念上的冲突,有时候会干扰自己做决定时的正确性。
塔拉与家庭的冲突本质上就是观念的冲突。泰勒走了一条无人敢走但可行的路之后,她的立场就随着“哥哥对他温柔,他的选择是一种向往”的方向发展,她刚开始就是简单的想逃离父亲与肖恩的暴力毒打。
进入新世界后,发现自己无法融入,但再回到家里亦无法自处时,她就开始寻找“出口”了,家庭对她的毁灭正是她前往更好世界的推手。
最后,有了成熟的思维体系后,她的逃离是观念上的撕裂,与原生家庭的矛盾与冲突才达到了最大化,此时她纠结的痛苦在于“她还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出口”。
但与家庭的冲突已经让她怀疑自己所有的努力,也就是人在彻底与家庭脱离前挣扎、煎熬的心理。
“人与家庭的撕裂,就像是抽筋削骨”,那种疼痛不是骨折的快感,更是日日的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这时候做的决定很容易朝与家庭对立的方向去走,即使有时候家庭也有对的地方,但你仍然会选反方向。
第三,人人都需要寻得出口。
泰勒通过读书进入新世界去隔离家人,母亲则通过“制药”的方式麻醉自己不被儿子与丈夫鞭挞的疼痛,肖恩是通过折磨别人进而折磨自己而寻得出口。
这个家庭是否存在暴力都已经无关紧要了,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你的山”,依靠才是罪恶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