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_读后感1700字
我看完了柴静《看见》,觉得,真实是最大的力量,不要用过往的经验判断现在的事情,不要用道德去评价标准,记者的作用就是把真相告知观众,记录历史,而不是寻找问题的答案,因为有些问题本身就没有答案。一个问题,也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
我原先以为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却发现,只有经历却没有思考,一切只是空茫。书里有句话说的是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觉得说的很对。我们的路程太远,节奏太快,我们的灵魂无法跟上。“我们呼吸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很多小说反而不如《看见》给我的触动大。我们似乎被社会的成功标准所局限束缚,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而疾奔逃亡,可是目的地有无数跳路线可以到达。并不是那么狭隘。
柴静的《看见》,篇篇文字冷峻,切中要害,逼着人去思考,之前只是觉得文字有些晦涩,词语组合成句子很难去理解,于是放弃,快餐式看完,越到后面,看得越认真、越仔细。那是她的故事,一个记者将近十年的经历。从最开始的“要情绪激昂,要有激烈的价值冲突和鲜明的道德观念,凡事必须要找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能够为以后类似问题的出现套用模板”,后来是“冷静客观,不带一点个人色彩,近乎刻板、冷漠的完成一个报道”,再到最后的“深入了解双方的故事、经历和感情,只有深入的了解、认识,才能不带一点私人倾向,才能把真相的力量传递给民众。那才是真实。准确的报道。”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比《小小小小的火》还要大,或许“你呼吸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我看到这句话之前,我就已经重温并且践行了无数次,跟随自己内心的选择,你的心告诉自己的才是你真正热爱并且想要去做的事情,取悦自己的灵魂,你是自己的信仰和神明。我本来就是个狂热的自我主义信仰者,所以感动不是很明显,只是再次强调内心的冲动火焰不要熄灭。而《看见》却是以一个记者将近十年的经历写出来的字字珠玑的她得出来的关于生活的真相。
同性恋那期“社会歧视给个人性取向的自由套上沉重的枷锁,对于自我的否认、怀疑和恐惧,让自己去折磨自己的身体,从而陷入抑郁的深渊。更让人唏嘘的就是他们在浴室或者厕所交付自己的身体,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看不见的地方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却让自己感觉安全,最后感染艾滋;匆匆成婚给另一半带来性冷淡、婚内暴力的严重的精神伤害,那是一辈子的罪孽和抱歉,因为他伤害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目前的社会确实对同性恋给予更大的认知度,但是认同和接纳无从谈起。根深蒂固的社会歧视让这些人成为“边缘群体”,隐瞒性取向,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让自己陷入无穷尽的抑郁和怀疑,很多人得了重度抑郁,用自杀作为自己的结局,我们的社会远不如国外开放。
德国人支教的那一期,我看到的是“把生命交付给你陪伴的人,你深爱他们,所以才把伤害的权利一并交给他们。一起创造的过程才是了解生命最好的方式,带着目的去接触并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真正把情感融入,才会得到对方的认同。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他要做的,只是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并不是直接教给他们如何过好自己人生。人生的价值并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经验或者三观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遇见爱情也就是承担了另一种责任,也有了新的人生困惑。可,这不就是生活么?真实的生活。”
在“别问我为何如此眷恋”,看到了一起调查的三人组深厚的友谊,那种感情无法言喻,只是一想起来在一起的时光,就会心里很暖,眼睛带笑。在“陈牤不死”,看到陈牤对柴静的影响至深,看到离去并不意味着离去,每个人的生命都留下了他的印迹。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他不会死。看到生命就是这样流动着,越过苦难,越过欢欣,沉默着、欢腾着,一往无前的流淌下去。
我还知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周围环境对她的影响和她自己内心的思考之下,形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独一无二,与别人不一样。世界允许不一样,存在即合理。不需要刻意去模仿、追求别人的生活方式,过好自己的人生,坚持下去,不放弃,决不放弃,就已经是你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看见》_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