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 读后感 第(1)篇理解老子《道德经》的三个维度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认为从公元前800年到200年,在此历史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进入佛陀时代,不可知论、唯物论、诡辩论、虚无主义等哲学风生水起;伊朗出现了袄教;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轴心时代”的灿烂图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其中《道德经》为道家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滥觞。魏源曾评价曰:“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梁启超赞誉《道德经》为“道家最精要之书。”黑格尔称《道德经》为“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汤因比指出,“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老子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道德经》微言大义,不可不读,上下两篇分为道经和德经,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直到今天,其思想精义仍经久不衰、涵博深远。读完《道德经》,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
一、本体论维度。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辞海》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简而言之,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学问,是对本原的探寻,是对终极实在的反思。老子的本体观即为“道”,“道”不仅先天地万物而“生”,而且为天地万物所“法”,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形而上的本体形态。《道德经》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渊兮,似万物之宗。”“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和双重属性,“无”是最根本的宇宙法则,是宇宙万物的原动力,属于“动力因”,类似西方哲学的“自然法则”、“逻各斯”等。“有”是化身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属于“质料因”。纯粹的“无”和“有”是不存在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有”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