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改编成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巩俐两大影帝影后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并还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余华本人则于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 读后感 第(1)篇我想把这本书分成两部分,家珍生前和家珍死后。前者366页,占90.5%。这种分法比较粗略,但是也能反映一些问题。
很明显,家珍在福贵的一生的回忆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夫妻关系占据了人生相当大的一部分。在福贵和家珍的感情中,来自家珍的爱更为深沉厚重。作为情节上的铺垫,福贵最初关于自己少爷生活的回忆,使得后续的发展演变更为真切,而作为福贵感情线来看,这段回忆充满了他亏待虐待家珍的悔恨。他对家珍的拳打脚踢,对家珍以及岳父尊严的侮辱,这两段回忆描述细致入微,历历在目,相信在福贵心里不下千百次地回忆过这段往事。
家珍有过机会可以离开福贵,可最终还是有庆还是姓了徐。这中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客观原因,可能因为社会风气,可能因为凤霞。。。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家珍爱福贵爱这个家。不仅家珍的种种做为是这样反映的(包括四碗菜等),从有庆和凤霞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来。
这两个孩子自始至终对父亲是尊重敬畏的,显然母亲并没有在两个孩子面前吐露自己的心酸。而且这两个孩子从出场那一刻起就能看出家珍的影子,都是那么的质朴可爱,温暖仁善。两个孩子把母亲的言传身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比之后出场的爱骂人的苦根,家珍的孩子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爱人,福贵怎能不爱,怎能不深爱。家珍在时,即便有庆不在身边,凤霞不在身边,福贵的心也是满满的。家珍走后,福贵的心也走了,周围的一切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苦根和二喜,只是活着的理由,却不是活着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