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们仨》_精选读后感_1900字

《我们仨》_精选读后感1900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苏轼怀念亡妻的句子,也想起了李清照失去她的挚爱后的那句人比黄花瘦。我不知道对于亡夫,亡女和独自留下的自己,杨绛先生会怎么样去描写和追忆。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生命的消逝也许不是最悲伤的,悲伤的是没有人记得你曾来过这个世上。于是有人说生孩子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亦或者是每年清明节后人们的拜祭。但杨绛先生做了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把和丈夫女儿一起生活的时光写进了书里,用文字让他们永远定格,从此他们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愿意去想象他们一家三口只是在一个与我不同的城市里一直生活着,世上有这么多的人,我并不能与每一个人相见。见字如面,我记住了这个家庭里的爸爸钱钟书,妈妈杨绛,女儿钱瑗。多么有爱的一家人,他们一生经历了多少磨难,战乱,饥荒,政治迫害,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终在晚年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定所——三里河公寓,却已是暮年的老人,无力抵抗生命的一次次谢幕。
彩云易散琉璃碎。杨绛先生说世上没有永远,所有事情都会走到消散的那一天。她的书里有无奈,却更多的是对所拥有的曾经的珍惜与感恩。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应该读读《我们仨》,尤其是在纸醉金迷的当下,婚姻谓于我们是什么,伴侣是什么样的存在,生儿育女为人父母是什么样的角色,你都可以在书里有所体会和感悟。而我们天天口中所说的爱到底是什么,你会在她的字里行间里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从开篇的第一章读起,我的心揪的快要变了形,难过的像浸湿在了苦涩的酸柠檬汁里。一开始隐喻的描写手法让我读的很迷惑,却又隐隐感受到了他们走散后焦急的心情,看到书友的解释才知道作者把三里河公寓比作客栈,病房比作船,她不停的赶路,奔波于这两者之间,为了照顾病夫,这期间女儿钱瑗也病危入院,思女成疾的她化成了梦去看望生命垂危的女儿,这一段送别读的我好疲惫,好难过,几次哽咽停驻。杨绛先生把这个过程写的很诗意,很含蓄,却丝毫没有把情感的部分减弱,漫长的告别,却刻骨铭心。
以前总想着来日方长,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时光可以在一起,但真正走到了那个时候才发现会有多么的不舍。越是相爱,离别的时候就越痛苦。杨绛独自思念着女儿和丈夫,我可以想象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拿出那些旧相册,翻看曾经的种种,追忆往事,她的脸上泛起了笑容,眼睛里闪着泪花,当相本合上后,她又落入了寂寞,太让人心疼了。从第二章开始,她开始回忆起跟丈夫和女儿的点点滴滴。一开始,他们还是两个人,后来有了圆圆头,就变成了我们仨。这本不厚的书里,记载了他们从年轻到暮年时候的点滴,也有很多历史大事件背景,对于那些不好的事,他们只是轻轻带过,而对于开心的回忆把它们放大,他们说,屋子虽然寒冷,但是只要他们仨在一起就无比温暖。
在读《我们仨》的时候,我感觉这不是两个著名学者的故事,而是我们普通人都在过的生活,钱老和杨老非常的接地气,书里娓娓道来的只是一个爸爸妈妈和女儿的有爱的一家。我们很多人都是“我们仨”其中的一员,我和爸爸妈妈是我们仨,我和先生的小家庭和将来的宝宝也是我们仨,这三个字里饱含深情与爱,这也是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在书的附录里有女儿钱瑗在病房里给爸爸妈妈写的书信,一位59岁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老人,惦记着80多岁的老父母,躺在病床上忍着病痛给父母写信,因为已没有力气说话。在临终前的几天给母亲写的信上竟是菜谱,担心妈妈吃不好饭,惹人泪目。《我们仨》一开始是由钱瑗提稿的,因为病重再也没有机会完成,妈妈杨绛接着完成,这个小家庭里的三人互相支持互相成就,凝聚成了一股力量,化作了《我们仨》。人们常说能成为家人是一种缘分,但有多少人懂得珍惜这缘分,他们仨让我看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生命多么的有限,让我们相亲相爱吧。从钱瑗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独立,智慧,善良,友爱,一切美好的品质她都有,反映出来她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培养是多么的优秀。而她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最美好的亲子关系,亦师亦友。钱老曾说过,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我想说钱瑗是最美好的女儿。杨绛曾说过圆圆是她这辈子唯一的作品。而如今杨绛先生也离我们而去了,希望他们一家早已团聚,再也不用经历分离。
人们说,从前日子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书信就能传情意。我想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真正爱一个人,也许一辈子都会觉得太短。我很庆幸能成为我父母的女儿,也很荣幸成为我的先生的妻子,希望有一天能对未来的孩子感叹道很幸运能做你的妈妈。命运不可挡,但我想就这样让我们仨的故事一代一代的说下去。
2019.10.22 于堪培拉家中,脚上负伤,在家修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仨》_精选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