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读后感 第(1)篇想起93年夏天去敦煌。
其实我的目的地是新疆,是天山,是雪莲。48个小时的火车车程以后,身体疲倦,遂跟随同车的同学先在柳园下车。
挤进一辆中巴车驶到敦煌县城是深夜。
生平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每一片杨树叶都像一颗小小的心,在夜风里翻飞,看在眼里,心生无垠欢喜。
在敦煌的那几日,很奇怪地心绪异常安稳平静。似乎真的立地成佛,离苦得乐。
当年莫高窟的洞窟分了甲票乙票,甲票是给艺术摄影等专业人员准备,开放的洞窟多。我们非专业人员只能看乙票。洞窟少,但是书里好几个提及的洞窟都有,例如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槃。参观的时间很短,排队进入,沿着固定路线在规定时间内依次走完,不能停留,不能走回头路,不能拍照。
当时进窟的震撼、讶异、无言但激烈满怀的情感冲击,至今历历在目。。。
这个书名很恰:众人受到召唤。
是的,当你置身于千年前那些秀骨清像的佛前,满眼衣袂飘飘的飞天,你真的刻骨铭心地体会什么才叫“召唤”。
1993年,段文杰老先生的院长。
可惜当年我对敦煌研究院,一无所知。。。
我对文物保护的态度很矛盾。时而觉得随着岁月的烟尘湮灭埋没是万物的自然归宿。留不住,不用留。得见都是缘分。有时候也觉得这么美好的东西就此消失确实可惜。美,需要学习,也需要传承。
这些美的创造者与保护者的生命里程,经年累月固守在荒凉大漠,日复一日进出阴冷的石窟,看起来孤独,其实是另一种丰饶。因为尽可能丰富的人生,也只是一种人生。值得与否,外人不足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敦煌,莫高窟,可以给人力量。
去过,你就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