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同名电影《雪人》2017年10月20日美国上映!北欧悬疑小说天王尤·奈斯博的畅销代表作,入围都柏林文学奖,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开启了警探哈利·霍勒对新近女性失踪案的调查,观察力敏锐、又略显神秘的女警卡翠娜也加入了调查小组。接连失踪的那些女人似乎有着奇怪的共同点。是什么隐秘的动机在驱使罪犯连续作案?以“雪人”为杀人记号的冷血犯人究竟是谁?总是徘徊在酒醉与清醒之间的哈利沉迷于扑朔迷离的案情,越来越无法自拔,几欲疯狂。就在他即将揭开“雪人”真面目的当口,前女友萝凯也被卷入这场致命的追缉。哈利必须牺牲自己,才能救回爱人……
雪人 读后感 第(1)篇我把这本书归入自己微信读书的推理文学文件夹里。然而读罢,觉得它并不是正统的推理小说或者说属于古典的推理作品。它让我想起了藤原伊织的硬核推理故事,冷酷的文字,写实的线索堆砌,除了主人公外,对于其他角色的形象着墨不多,然而人物却也较之让读者深刻。我想,这里面的原因,一是作者刻意创作符号式的人物来加强戏剧冲突,其次故事的矛盾中心始终是围绕着主角跟凶手,同时也围绕着主角和对自我的救赎。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想,为什么硬核侦探故事里,主角一定要是一个苦逼,迷失,在堕落和救赎里轮番挣扎的人物形象。难道这样的人才拥有坚韧,冒险,不怕失去的品格?难道这样的人才能于慌乱和危难处独善其身?就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烂人,nothing to lose 所以才能拯救别人不愿拯救的世界吗?终于,最后读到主角为了爱人为了道义而在逆境里搏杀,我想,还真的只能这样。好脾气的人做不到拯救世界,乖张圆滑的人不会拯救世界,安于现状的人不懂得什么是世界……
另外,我始终觉得在硬核的侦探作品里,加上隐喻和寓意不是一件让我愉快的事。主人公都已经够苦逼了就别安插这些抽象元素了,就好像本故事里的霉菌处理员。也罢,也许为了作品的深刻性,寄托隐喻是必要的,不然就是犯罪纪实了。
作为侦探文学,该作品里不乏一些推理的桥段,比如当凶手为嫁祸于他人,略施伎俩想要误导警方,不想被主角破解(其实bug挺明显的),又比如凶手在一次杀人后,为掩盖血迹故布疑阵,同样被识穿,这样都是读硬推理的bonus ,特别对我的胃口。另外作者对于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人物和故事线条把握得很好,多而不杂乱。虽然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的跳闪一直贯穿全书,但是只要读者稍加回想和整理,就能跟上节奏,同时我觉得,这样的处理让读者代入感更强,仿佛在跟随主人公在一起起杀人案件中穿梭来回。这种互动甚是过瘾。我又在想,写小说的人就是你作品世界里的造物主啊,各种人物任你堆砌,有你喜欢的有你憎恨的有你羡慕的,这种有趣就是玩DND时创作人物卡,你让人物去闯荡历险去与世界交互去打怪升级去死亡结束游戏。我知道我要开始写属于自己的侦探故事了,推理小说的话先让我构建一个谜题犯罪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