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长篇小说,小说对懦弱担忧无限意淫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得丰满、深刻,情节高潮叠加,文字平实而又辛辣、精准到位,时时可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压抑和痛苦,让人不忍释卷。
风雅颂读后感 第(1)篇几年前听到阎连科的名字一直觉得他是个写官场小说的,直到前年看书有推荐《风雅颂》,在图书馆借了很多次都没有书。今天看完突然有种当初读张玮《九月寓言》李锐《无风之树》从文的《八骏图》还有余华《活着》给我的欣喜感(确实有些欣喜,还以为审美已经转向白描叙事风格了)。我喜欢乡土叙事,不管是乡土野性的生命视角,如从文想要汲取的湘西生命建造希腊小庙,或者张玮在城乡变迁中怀念乡土,也或者李锐书写一些无知生命的伤害……在《风雅颂》里我仍旧看见了乡土叙事的魅力,荒诞、粗俗、懦弱,但却是诗经的生命力所在。这部借着杨科这样一个“多余人”身份的人物去讲诉权力的荒诞,知识分子身份的失落,还有那吸引人永恒追求的诗歌意向中的爱与美。如果真的有现实意义,那基调一定是浪漫主义的,诗经也好,或者这一部打着诗经内涵的小说反讽的是知识分子道德的失落,更或者是一种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失落,一种君子之风的消失和一种虚伪功利的官僚主义兴起……杨科就像所有软弱而又怀抱学术理想的读书人,能委曲求全,能忍生活之不能忍,也能疯魔,也能一步步完成救赎。在书的结尾,突然想到当初孔子删诗真的是为了美育,思无邪?那被删去的诗歌价值,是不是也像现在小说里讽刺的德行失落一样,其实是另一种值得被坚持与尊崇的存在?毕竟统一在一个大众集体的审美道德下,没有正反面的美和现实主义其实缺少力量。小说结尾处陈科追求的正是那些被删除的诗歌,可不可以说正是那些被标准化,体制化的另一种现实主义,一种反面的可能?孔子当然圣贤,但谁又能说读圣贤书的人,不会一肚子男盗女娼?(但一想到这本书几经辗转在千禧年后还能这样曲折地被出版,墙外开花,突然觉得现实只看用谁的眼光看罢了,毕竟心里没鬼的人,也看不出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