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读后感_900字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读后感900字

初看余华作品,是《活着》。只觉得每个人物角色都太悲凉了,可能处于那样一个文化背景下没有人可以活的很好,就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其他的追求了,所以福贵能那么乐观的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艰难与打击可能也是因为环境造就了他,这种朴实的震撼让我久久难忘。
《许三观卖血记》更深层的立意什么的我不懂,我只觉得《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更平静、更加朴实,甚至刚开始还有点喜剧的成分在里面,充满了荒诞与幽默,正是这种荒诞色彩在文革背景下显得更加浓重的悲凉。
农民依赖土地为生,但是种地却无法给他们心理和现实的保证,开篇就点到“卖血”是衡量一个男子是否能娶妻生子的标准,农民的劳动力被贬值到如此地步,这是多么荒诞。
全篇对话占据了大部分,对话与小说整体的锲合度如此之高,行云流水一般。小说中没有对任何角色进行性格特征的描写以及心理活动的详述,但是许三观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尤其泼辣的许玉兰的形象更加逼真,这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对话反倒是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逼真性,无所用心而无处不在。
尤其是对于文革群众性癫狂的场景始终让我难以相信,那时候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借酒装疯,已经失去了真理和公平,任凭一个“不知道来历的人”的一句话,就要全家对许玉兰进行批斗,即使没有人看管,他们照常执行荒诞的家庭批斗,可见那时人们内心多么恐惧,已经分不清真与假了。
当然文章中始终贯穿的还有人性的温暖,这与人们之间的冷酷无情、没有文化的打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乐帮他亲爹叫魂,许三观给接受批斗的许玉兰送饭,许三观问何小勇家人借钱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沿途不要命的卖血,许三观买血前喝冷水时人们嘘寒问暖,这些温暖的画面可能是当时穷苦农民唯一能给彼此的一点温馨了吧。
“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这是最核心的对话了,从刚开始的结巴紧张到后来的自然熟练都记录了他在卖血这条路上的始终,直到最后直到医院不要他的血之后突然像丢了魂一样,这是整部小说的升华了。当一个人已经失去他赖以生存的技能或者东西,他是什么感觉估计也就是如此了,具体大家去看书吧,睡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读后感_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