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_读后感600字
青春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是恢宏的想象,
是生命的深泉在涌动。
青春是炽热的感情,
是美丽的象征,
是你我的芳华。
如果你也曾翻阅过严歌苓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尽管她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但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大时代的背景。
《芳华》这本书描写的就是中国最黑暗的“文化大革命”后期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活跃着一批具有时代特性、具有鲜明风格、正值芳华的一群年轻人。
战争不只是激荡人心的英雄主义,也关乎年轻生命的完整与残缺。这些壮烈和悲痛,无法用舞蹈表达,只能用笔。作者严歌苓以女性视角,将生活在那个时代中不同领域,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男女、生死、人性的挣扎、苍凉与繁华写得入木三分。
严歌苓的作品,堪称范文式的剧本,严歌苓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或许因年少时的了解不够,现在重翻严歌苓的书,越了解她,越让人对她着迷。像高晓松说:“她的文字颠覆了千百年的套路”。张艺谋说:“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一部电影。”其实想说,她本人就是一部剧集。
她在文艺而浪漫的家庭氛围中出生,在一个特殊时代中长大,她从小就看到了人性的残暴与阴暗,她用自己天生的敏锐,对旁人未留意的细节,美好或邪恶牢牢的捕捉在心底,成就了一部部的著作。
就像《芳华》的一句台词:
“人之所以为人,
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
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
人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_读后感_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