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三十年过程中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父亲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回城之后反思自己年轻时的所为,在内心负疚的驱使下,前往世界各地,寻求精神出路。女儿自小按部就班上学读书,生活平稳,却在面临人生方向选择的时刻感觉迷茫,试图从纷杂的现实中寻找自己,以及内心疑问的答案,经历了公务员生活、北漂生活、精神崩溃的痛苦,最终获得领悟,找到内心的清明安宁和立志从事的事情。
生于一九八四读后感 第(1)篇第一次读郝景芳的书,是被《北京折叠》吸引过来的,但微信读书上还没有这本书,有点遗憾,毕竟科幻是我的最爱呀~
《生于一九八四》也就是和我是同年代的,生于这个年代,却实有很多的无奈,都说悲催的八零后嘛。看完这本书都好几天了,一直没提起笔来写读后感,不是因为太忙,而是书中的太多太多都不容易表达,读完后一直在回忆和思考,很熟悉的东西却又无从说起,内里的感受我想只有同龄人才能领悟吧。
一个个被作者描述出来的环境、心情、心路历程都有艰难、深刻地经历过,作者却又能用那么简单的文字叙述,那种自然像是空气那样平常,波澜不惊。主人公以及她的爸爸、妈妈和朋友们都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他们的性格、想法、做法都像极了身边的人,我又却无法准确说出那是谁,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感了。
主人公一直不放弃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的追问,我也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很长的时间,那种迷惘和不安是对我那段时间的最好表达。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将到那里去?真的让人为之入谜。生于那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真的能引人深思,而且当中奇怪的是这个时代却又允许我们放弃金钱、地位、权力去思考和追寻。我们的思想可以活在象牙塔内,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那么地真实,仿佛思想和身体是分开的一样。一方面我们很物欲,另一方面我们也很感性,看似矛盾,但又互不相干。某程度来说这是一种适应性,某程度来说这是一种进化和超脱。
主人公的爸爸和妈妈,我们的父辈,能理解他们那一辈人的悲,一直被时代推着走,与这个世界没有商量的余地,要么像主人公爸爸一样漂泊地追寻自己,不知所以;要么像主人公妈妈一样审时度世、活得唯唯诺诺,始终无法如愿,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愿。
主人公的朋友们各有天地,有一点都是与主人公相似的,就是忠于自己所愿,走自己想走的路,走的这条路影响了他们,而他们也影响了这条路的走向,可喜的是我们这一代活得都比父辈充实,不是说我们拥有的物质经父辈更加多,而是我们的精神是自由的,有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的自己是对过去自己的最好解释,生于八零年代,让我知道我是谁,与谁同在,也可以选择未来,不至于像父辈那样无法安放心灵,无法如愿地追寻。主人公看似被作者写得很灰色,像是没有生气、像是对生活没有希望,像是颓废,可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抱有太多的希冀,所以我们才会有不断思考的勇气,有让一切变灰的力量。
“裂缝是阳光照时来的地方“,美,就是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