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周刊文春》推理榜年度榜首。我在这所女子高中教数学五年了,日子风平浪静,但近来一切都变了。上周六去学校的路上,有人突然撞过来,我险些跌落铁轨;星期一放学后,我在学校淋浴,差点中机关触电;星期二放学后,我经过教学楼,从三楼飞出一个花盆砸向我头顶;星期四放学后,在我常用的更衣室内有人中毒死去,而且现场的门被人从里面顶住了。我报了警,自己也决心调查,没想到学校里又有人死去了,而我在回家的夜路上被人驾车猛然撞击。这一次放学后,我还躲得掉吗?
放学后读后感 第(1)篇伏笔!伏笔!伏笔!这本书从前文铺垫到真相大白,处处是伏笔,这也是东野圭吾作品的特点之一。从《解忧杂货店》到《放学后》,每次看东野的书都弄的神经紧张,一个小细节就开始脑洞大开疯狂联想orz……以至于真相没出现之前,看谁都是凶手,看谁都有问题!甚至联想到主人公是不是精神分裂自己策划的暗杀?(服了这个脑洞)
青少年人的世界也好,成年人的世界也好,都有着黑白两面。人际交往的圈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放学后”、“天黑后”,黑暗便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悄悄显露。纯洁灵巧的学生可以是心狠手毒的恶魔,精密的头脑一步步策划着杀人计划与行动;成熟稳重的老师也可以是轻车熟路露面于各大“红灯区”内的风流人士。如果非要感叹,倒不如说人性本就如此。
青少年的心会被一种超越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强大力量左右。与你而言一文不值甚至感到可笑无比的东西,与我而言却是我最想保留珍藏的秘密。文中的惠美也好,还是麻生、裕美子也好,无非是为守住自己内心的秘密,守住自己的“宝物”而不断作出抗争,哪怕结局是自取灭亡也在所不辞(当然结局意味深长没有交代)。故不要试图探索别人的生活,也不要试图夺走别人珍贵的东西,那些美丽,纯粹,美好的东西。
青少年人的世界比成年人的世界更有“义气”。《放学后》书中,惠子帮助惠美布局,高材生雅美洗脱高原“罪行”,不良少女高原在混混中救了“我”,体现更多的是她们中的为人义气,与其说是不管不顾的冲动,不如说是青春的热血澎湃。相反,成年人世界的“我”中,藤本老师为了不让自己惹上麻烦,鼓舞“我”去同警察交流;村桥老师为了能同麻生交往,拿出私照进行威胁;“我”为了能追上偷袭自己的疑犯,丝毫不顾学生高原的安危。老师与学生不同的处事态度,我觉得更多的是东野大叔对当代社会用隐形标签划分人,用有色眼镜对待人的讽刺。
有果必有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维护别人的自尊与遵守别人的秘密,更多的是不要有太多八卦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