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的“改革之城”,是中国改革进程的缩影。由于市域面积不大,且难以外延扩张,因此,深圳发展的主要束缚,是盘根错节的房地利益关系。那么,深圳如何在土地的这种束缚下,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它今后的发展,又该怎么走?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改革经验曾经广为传播,取经者纷至沓来,而今,它的“土改”经验,是否也能对中国如火如荼又问题重重的城镇化及土地改革带来新的启发? 本书是经济学专业知识结合经验主义的一本不可错过的作品。这本书的起源,是周其仁教授带领的深圳土地改革研究项目组对深圳土改两年多的实地调查。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在大量实地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深圳30多年来的各项土地政策、效果及遗留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全新的城市建设思路。下篇为调研访谈纪要,完整呈现整个调研当中,调研团队与深圳市地方政府、乡镇、村等各级的官员和民众接触的方方面面,以及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
深圳新土改 读后感 第(1)篇关于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政策体系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博弈关系,强化一方作用高就必然弱化一方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短期发展利益和长期发展利益的博弈,在中国当前的政治激励体系下,对经济发展的比重依然是很高一部分,因此,必然有许多官员更加重视短期出成效的工作,进而将发展和治理双方的关系推向尖锐的矛盾。如果严格按照当前我们制定的城市管理的条条框框,特别是许多管理条例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的前提下,我们会得到一个井井有条的城市,却不一定得到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
对于一直存在的,执法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例如针对违法建筑治理执法问题,城管执法要拆掉,但是市场监管部门仍然给予办理营业执照,从某个角度上看,这也给市场发展留了空间和发展活力。
关于发展权交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有规划和实际情况必然存在出入,特别是城市规划的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满足当前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及新业态的发展需求。而寻求政策的灵活变动空间是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容积率交换等手段能有效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指标转移到市场更加活跃的地区,在不突破政策框架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进一步形成集聚效应。
关于公共决策,村民的理论水平和对自己的掌握的权利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的认识。特别是,村民普遍存在不安全感,抛开土地的归属之外,对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人居环境恶化、发展潜力预支等容忍度极高,希望得到可见的利益而非长远的收益,也对可能带来的隐形的损失忍耐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