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9岁的卡伦踏上非洲这片热土,满怀憧憬地与自己的丈夫一起经营咖啡农场。那时的非洲于她而言,漂浮的云彩、静谧的山野、特有的野生动物……这一切就如诗篇里描绘得那般美好。她在自己的恩戈庄园雇佣了许多当地的非洲农民土著,并在此后的时间与他们一同游猎,一同饮居,一同参加舞会,一同野外奔波。朝夕相处的生活使卡伦与他们建立起一种甚至比友谊还要高贵的情感;重要的是,她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知己——丹尼斯。然而,某一天,卡伦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她与丈夫离异,咖啡园遭遇严重的蝗灾,丹尼斯因飞机失事坠入山谷……
走出非洲读后感 第(1)篇卡伦·布里克森的叙事散文《走出非洲》,从始至终不曾让人失望,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她入乡随俗,热情好客,在恩戈庄园经营咖啡园,读书打猎,救助土著......整整十二年的非洲生活让卡伦与当地土著建立了比友谊还高贵的情感。
恩戈庄园满眼都是绿的,只有一小块褐色土地,给整片绿色打了褐色补丁。那儿的原始森林,绿荫浓密,你见不到太阳,只有神秘的阳光穿过枝叶,玩着树影婆娑的游戏。当雨季来临,绿油油的小草铺开一条毯,你仿佛在弹簧上骑马,马儿欢乐地一颠一颠。各种各样的羚羊来到草地吃草,就像一个个动物玩具排列在铺着绿色绒布的台球桌上。
最出彩是描写保护区动物的。古铜色的天空下,一群野牛顶着弯曲的犄角,相继从晨雾中向我走来,一共一百二十九头。也曾有—群大象穿行阳光散落的密林,似乎在奔赴世界尽头。那是一块巨大的波斯古毯,毛毯边缘由绿色、黄色和深褐色结成,一队长颈鹿横穿古毯,它们风度翩翩,像长茎而有斑点的硕大花朵,缓缓移动,和蔼又充满活力。尾随过我的两只犀牛,他们在凛冽的空气中嗅嗅,喷着鼻息,仿佛两块棱角分明的石头。还有那样一头英姿勃发的雄狮,满面红光横越灰蒙蒙的平原,走在捕猎的归途,午间小憩,又踌躇满志蹲坐在绿荫下低矮的草丛里。
点点滴滴的细腻描写,非洲已完全融入她的血液。你足不出户,可已走进非洲,身临其境。以往都是被一个个好故事感动,从不曾被散文如此感动过。《走出非洲》让我如获至宝,让我觉得不曾离开,直到合上书页良久,一幕幕景致才缓慢而庄重地从我身边走远,像渐渐退潮的大海。潮汐潮涌,而我相信它还会回来。
如果可以有一对真的翅膀但永远不能卸下,我心甘情愿, 我想飞去卡伦的非洲看一看,它近在咫尺,翱翔着,它也近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