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巴黎的忧郁 读后感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是诗人晚年写作的一部散文诗,波德莱尔以生动、有力的笔触描画出巴黎这个大都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年华已逝、为生活所抛弃的老妇人,为寻开心向一头驴子鞠躬致敬的漂亮先生,一生供人笑乐、自己却被剥夺了爱与友谊的权利的小丑,两个孪生男孩为争夺一块面包而大打出手……然而,透过这一幕幕扭曲、畸形的人生场景,不难发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和诗人对健康、美好人生的向往。

巴黎的忧郁在线阅读地址

巴黎的忧郁 读后感 第(1)篇

以前从鲁迅的《药》里就读懂了整个大环境下人类的麻木,“食人血的馒头,那是你们自己的血”。

一直觉得作家们真的太伟大又太痛苦了,要作为整个社会的痛觉神经,第一个触碰到生活的痛感,每个作家的心都敏感又柔软。记得茨威格当初也是在“二战”爆发后不久,对“精神家园欧洲”沉沦而感到绝望,就服毒自杀了,叶塞宁他热恋“森林和草原”,在浮华的现代工业都市里迷失了方向,最后也选择在小旅馆里独自死掉。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了。

我在跟部分朋友讲到这些话题的时候,他们都难以理解。所以我经常在想,是不是理想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就真的不适合活下去了?可是这个世界真的不仅仅只有物欲和利己啊,只要每个人都再柔软一点点就够了,整个世界都不至于变得麻木。

就像鲁迅很多作品写的都是大环境下“看客”们的麻木不仁这类的主题。我也越长大越能感觉到人心的冰冷。

我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不到这个世界的背面。痛苦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大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我什么事”。

只有在自己也痛苦时,就会渴望别人也能来爱你一些些。

只有读文学才能触发人类的痛感神经,看到世界的背面。也只有落在人心上的,才是最难的创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伟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是关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

因为有些人一说话,当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些人,杀猪的、卖豆腐的、做农活的,他们的话一辈子只能和两三个人说,那两三个人也懒得听,所以他们的话永远都是在跟自己说。这些不被倾听的人才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也是生活最原始的样子。这些东西就该出现在文学中,出现在戏剧里。

不被倾听的人,就是不占这个世界上一丁点角落的人。我们每个人奋斗,上到名誉地位,下到物质基础,最后要的,不就是几个能听我们说话的人吗

从中国到法美英到俄罗斯,全世界的作家都在做一件事,告诉所有人这个世界的痛和美,冷漠和悲惨,让所有人都懂得爱,停止战争,停止冷漠,停止一切摧毁人类幸福堡垒的无意义行为。文学是乌托邦,但我也庆幸在这个世界里还有文学。怀着敏感的神经去生活,每个爱文学的人都像疯子神经病。

但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都怀着爱去奋斗去生活。物欲是魔鬼,永永远远填不满,永永远远甩不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巴黎的忧郁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