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爱情里的假性亲密关系,你一定不陌生。所谓「貌合神离」「爱情最终变亲情」均是对这种关系的精准描述。可是,我们明明不要和爱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带着对爱的真诚渴望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可「为何后来我们,用沉默取代依赖?」在《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作者会深入探讨导致假性亲密关系的三个原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彼此和爱无能。最后一个部分,作者会描述一种理想亲密关系的蓝图,并且分享关于如何实现的具体方法。「我眼中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如果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相处就愈发成为了习惯、义务和责任。事实上,父辈们之所以普遍认为『爱情最终都会变亲情』,就是错把假性亲密关系当作了感情必然的归宿。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默默决定,长大了以后一定不要再经历上一辈的不幸。我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比上一辈人有更多机会阅读和思考关于感情的事情。现在就是一个避免重蹈覆辙的机会。」作者SteveShi,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本硕毕业。在上海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80后、90后的情感生活、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知乎「心理学」领域下的优秀回答者。职业理想是让自己失业,因为那就意味着大家都过得很幸福了。
假性亲密关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 读后感 第(1)篇一本很薄的书,条理清晰,说理有据,比起一些长篇大论絮絮叨叨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胜一筹。作者指出假性亲密关系的产生源于三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的欠缺
很多的时候遇到事情我们习惯性地向外寻找原因,得到的不是平和的心境,而是更多的戾气,原因在于自我认知的欠缺,没有向内探究自我。当我们抱怨爱人的种种不是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的情感需要是什么?恐怕自己真的不很清楚。对于自己需要的认识如果不清晰,那么一个人的情感就可能在很长时间里被聚焦在一些反复尝试但一直得不到理想结果的事情上,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心智和能力的机会。其实人的很多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我认知的欠缺造成的。
二、彼此并不了解
周末的烛光晚餐、情人节的鲜花和巧克力、生日礼物等等,如果你把大大小小的节日过的都非常有仪式感,未必能促进彼此的亲密关系。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之上,是以满足对方情感需求为前提的。而不是一味的付出或是追求精致的仪式感,其实你那是在满足自己,是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虚幻的感情世界里,说白了你是爱你的付出,爱你的爱情,你的仪式感并不真实。
彼此了解的前提是沟通,马歇尔在他的《非暴力沟通》中指出:当你说出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对方将是良性沟通的开始。当我们彼此都能静下心来聆听对方内心的感受,亲密关系才会成长。
三、爱无能
原生家庭的诸多问题和成长中遭遇的挫折令我们产生情感障碍,即便有爱人的良好愿望,也没有爱人的能力。有的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针对的不是爱人,而是我们不肯接纳的自己。
爱的本质应该是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爱人,接纳不完美的生活,并积极地转化一切可以转化的,容纳不可转化的。两个人都是以彼此舒适的方式过日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随性的。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敷衍,绝不怠慢,亲密关系莫不过如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假性亲密关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