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 读后感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

作者:乔恩·罗森

《乌合之众》是为了迎合权贵?《普通心理学》实验存在重大漏洞?《引爆点》的理论都是瞎掰的?社交网络时代《1984》预言的“老大哥”是否已经变成事实?《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恩罗森在一系列杰出的研究之后写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书——关于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力量:羞耻。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乔恩周游世界拜访了众多起羞辱和人肉世界的受害者。这些被羞辱着其实本质上和我们类似,只不过因为在公众场合或者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就招致了毁灭性的羞辱和人肉。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在线阅读地址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 读后感 第(1)篇

我对这本书有种感同身受的意味。

我是一名粉丝,薛之谦的。

我都能想象到如果这句话放到微博上我将收获怎样的评价:“他不是抑郁症么,怎么还不去死?” “你是不是很想给偶像堕胎啊?” “祝你以后找到像他一样的男朋友” “脑残” “你对你爸妈都没有这么上心过吧?” “去死吧”

这也确实是我在上个月所收获的留言。当然,在书评里我还不想妄论八卦的对错,只是想说,一个人在网上所能见到的恶毒言论,比生活中要直白的多。

“网民”是一个很奇特的群体,我们,我与你,都身处其中,我们都像个贪得无厌的老鼠,窥伺别人对自己的反馈。一个评论,一个赞都能成为无尽的动力。一句俏皮的侮辱,就会像病毒一般蔓延,我们还在说“没什么,就是开个玩笑,你太玻璃心了”。或者干脆就是一句谩骂,把对方擅自归于某个类别,就像把我归入“脑残粉”一般。总是带着救世主的狂想,审判着所有不道德的行为,在贬低他人中,我们汲取着快感。“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自我感觉,就像“最平凡的事就是追求不平凡”一样。

我们需要宣泄自己的阴暗面,需要寻找在现实中微弱的存在感,需要满足自己得不到回应的支配欲。

如果说得直白一点,每一个这样的网民,也就是我们,都是苍蝇,兴奋的围在垃圾桶旁搜寻腐烂的味道,然后争先抢后的汲取养分。

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人总会超出正义应遵守的尺度,如同我们本可以以句号结尾,却非要加上叹号凸显语气。我们也总是急于寻求认同,每次面对事件,第一时间就要站好队,害怕被落下,害怕处于少数,最好全世界的人都与自己站在一边,告诉自己:“你是对的。”

“键盘侠”是个很贴切的称呼,只是通过键盘的“正义使者”。网络上的每个人都充满了不真实感,仿佛就只是一个ID,我们经常忽略,那个ID就是自己,网络上的一言一行就是代表了自己的人格,在网上,自己的言论是什么样子,那么你本身就是什么样子。就没有束缚这一点而言,网络中的我们比起现实更真实,更接近我们本身。

我倒是真的很希望,每个肆意辱骂的人能用自己真实的姓名,站在我面前,说出用键盘打出的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人性化的一句话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