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潮》的开篇章节中,作者蒋梦麟写道:“我所写下的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么,它记录了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景象,这些景象历历如绘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一如隔昨才发生的经历。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童年生活、参加科举、留学美国、回国任职,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是怎么回事?民国初年的风云变幻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著名的西南联大有什么前世今生?蒋梦麟以学者的冷静、赤子的热情,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长达数十年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在五十年代初版后,引发惊人热潮,成为青年学生人手一册的“人生教科书”。《西潮》同时是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的指定参考书。
西潮读后感 第(1)篇前段时间看纪录片《西南联大》时片中开头以此书篇章引入,且在片中多次提到《西潮》,好奇之下,找来一读。
此书是在敌机轰炸之下写就,作者蒋梦麟本身横跨满清和民国两个朝代,见识过最腐败和最动荡的岁月,参加过科技考试,也留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读过书,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见证者,少时住在余姚乡下,见识过底层的风俗,后任北大校长,与各类高层人士打交道,也见识过上层社会的移风易俗的盛况,先时住在沿海,后随着北大内迁,也一道随往内地。所以书中描述的西风东渐有不少是自己的亲历。
蒋梦麟主要描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自上而下,由沿海至内陆的移风易俗的状况,书中写道“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身处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时代巨轮上小轮齿。
作者写道中国的民众注重实用主义,面对洋货既好奇,又忐忑恐惧,在实用主义的引领下,慢慢接受了这些舶来品,而一些实用的科技就这样慢慢渗入普通民众的血液。
作者在第七部的三章内容谈到了中日文化,谈到了中国文化,也谈到了现代文化,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依然适用,他研究二战后的英法美日等国,得出在二战后的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必须加倍努力,从事建设和复兴,这二三十年将是中国兴衰的关键,努力能否成功要看我们有无远大的目光,有无领导才能,以及盟国与我们合作的程度而定,可惜我们错过了这二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在今天也尤为适用。他谈到教育“理想、希望和一直可以说是决定一生枯荣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淡淡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谈到工作“工作如果成为苦差,并且必须在匆忙之间完成,这种工作绝无好成绩,这样养成的坏习惯后来很难纠正。”
作者对中国人的心里把握的尤为精准,中国的忠恕思想,胸肌广大但是缺乏组织纪律和尚武精神,习惯乐天知命。
PS:此书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西安事变,不同的政治站位,所看到事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