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中文版)读后感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中文版)

作者:桑禀华

《中国文学》讲述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历程,尤其关注文学文化在回应社会与政治关切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不仅涵盖了诗歌、诗学、戏剧、小说,也包括了历史和哲学,作者遵循了这种理解,在书中讨论了文学文化的哲学基础以及文学直面历史创伤、陶冶情操、滋育感性的力量。桑禀华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一直追踪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突出了伦理和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展现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中文版)在线阅读地址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中文版)读后感 第(1)篇

不仅仅本书内容充实,翻译精彩、书的前言好像更精彩,一读就放不下。作者从国外学者点评中国文学之角度及有与西方文学评论理论的结合,就像有了杂交优势,十分耀眼夺目。特别是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趋势,体现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当然外国人对于诗歌理解,如果不能够体会诗人在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统治下,想着法子,憋句子,绕弯子,并且还要接上历史文化大摊子,何以言诗?同样,如果国人不能够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下,有反潮流牛人在表达方式上,挖空心思,以极为抽象形式表达出来的西方哲学一样…。所以,如果不能理解此预设环境,也是很难在西方哲学领域深入发展。……。
可喜的是书的内容浓缩,旁征博引精彩。翻译之妙,更难想象这是英国人写的书。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中西文化完美结晶。例如,它的观点很特别,像“诗歌的感染力经常需仰赖理性所不能把握的“气”,中国诗歌尤其擅长表达微妙易变的情绪”之中“气”的说法。它也许是对于有关情绪,气氛之统称。还有,“中国诗并不赞美单个的主体,反而经常让自我隐身。通过淡化“我”与“物”的区分,这些诗所沉思的世界是个性经验较少横亘其间的世界”。简言之,作者对于古诗中像是“情绪色彩元素”的归纳总结之诗论,令人耳目一新。仅仅消化此部分就值了。他其他章节都是些像豆腐块文章,专门介绍其它广泛文学题材……。
其中,此作者认为:介绍历史,“以史为鉴就必须严肃对待文字的力量,…”。再看现在某网红,专写历史书籍砖家,任意拉大旗,做虎皮。不觉得好笑吗?当然,此人可能受杂交水稻的启发,在搞文学,历史故事,娱乐搞笑的大杂汇,并且称之为历史故事革新。
总之,本书值得收藏,及反复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中文版)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