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决于我们?或者它不过是一个伪问题?在这部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尔顿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作者知道,“《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的许多读者很可能会像怀疑圣诞老人的存在一样怀疑人生意义”,但同时又认为,在需要寻求共同意义的当今之世,我们有必要回答这个所有问题背后的问题。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读后感 第(1)篇《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读后342331906612411003
以“人生的意义”为题的书看得我有些麻木了,这本算是惊喜。
本书的惊喜在于它给了我很多启发,广博又具有深度,从中能看出作者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本书需要再读。
“事物必须内在地有意义,而不是靠我们钻研出意义。”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这种内在可以直白地表述为,你想过吃饭睡觉的意义是什么吗?而人生与意义这两个词,更是人类意识的凭空创造,所以向内的发问,更该直接问一问大脑是如何存在与发展的?并且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人生若不包含人们没准备好为之赴死的东西,这种人生就不可能富有成就。”上面的是内在意义的思考指向,那成就感幸福感就是外在意义的构成主体,也就是人们一直钻研的。
成就感是指将理论与实践最好结合的那些人,人类史中此项的佼佼者都建国封贤了,而塔尖的几位是宗教创始人。如果问为什么他们在成就感塔尖,最直接的回复就是“活久见”。但久远也使他们都趋于神秘。
于幸福感来说,其中自由与爱最典型。自由与爱都是相对的。自由是需要挣脱束缚,爱要有对象。细想其实人类最普遍的束缚是人性,不过,这之后呢?而爱需要对象这一点就注定其无法长久,虽然它会产生很强力的幸福感,但更多的是悔恨与遗憾。从这两点来看人生的外在意义,更多的是与自身人性的对抗挣扎,还有就是对智暂易逝的不甘。
如此回想,从内到外都是模糊不确定的,但还是隐约得到了一种指引,很飘渺却很重要。感谢作者,感谢!
“如果叔本华仍然值得阅读,那不只是因为他比几乎任何哲学家都要更坦诚、更严酷地直面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即人的存在在最卑劣、最可笑的层面上都毫无意义。还因为,他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的。总的来说,实际的人类历史更多地是以匮乏、苦难和剥削,而不是以文明和教化为主要内容。那些想当然地认为人生必定有意义,并且是令人振奋的意义的人,必须直面叔本华的阴郁挑战。他的著作让这些人不得不尽力避免自己的观点沦为安慰性的止痛剂。”
生命是偶然,偶然本身正在说明着什么。回归本心细细聆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