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曾有素衣、红妆、一盏香;曾经跋山、涉险、过湘江。她是林徽因,有着沸腾的情感、血液,更有着温存的眼角、眉梢。文学的、哲学的、建筑学的意义都曾染过她的风气;诗人、哲学家、建筑师都曾倾倒于她的顾盼生姿。她曾用指间触摸过无数古迹的余温,她曾置身诗篇沾染着文字的热切,她曾随着命运的波涌翻山越岭,她曾用满腔赤诚跳脱出了人潮汹涌,她自始至终付诸一生探寻着美学真正的奥义。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 读后感 第(1)篇因为一首歌,想去了解一个人。
对这本书不做过多评价,只能说能够大约让我了解她的生前身后事而已,主观部分不予置评。
说来惭愧,在不懂事的年纪看了太多风花雪月的文字,留下的思维定式大约也就是通过轶事野史去记住一个个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认识林徽因是因为她和徐志摩那种难以定义的关系,如今我个人愿意将它定义为超越性别的友谊而非其他。
曾经我在知乎上面看见问答“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答主说“人们只看见了红尘里的她而忽略了真正万古长青的她的灵魂”,大意如此。后来因为这首歌有了心思去认识、了解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还在家里的书架上落灰,因为我实在是难以欣赏新诗,那种浪漫的情怀会让我觉得浑身别扭,所以大约是再不会读了,如今很有兴味去读一读《中国建筑史》,本书中所有参与建筑学工作中的她都让我觉得夺目,也
是我心目中民国时期一个崭新的独立女性的形象。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另一位作家,本书中也提到她的名字,谢冰心。她是我童年和少年课本里出镜率最高的女作家了,当时便觉得那些老师说美的课文我从来没有产生过共鸣,以至于我到现在都还没有背过她写的所谓的必背课文==记得之前读张爱玲,张也对她不甚认可,不愿将自身的才学与之相较。我当然是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只看《太太的客厅》一文含沙射影便觉小家子气,再也对她没有好感。(林先生对与这篇文章的回应可谓是幽默极了)
林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她作为建筑学家的成就我个人认为是远远超出文学成就的。文学不过为她更好的将建筑讲出来做了一个铺垫而已。她和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责任感、使命感。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本,发现了一本从结构、内容上可能都更加客观的《林徽因传》,在难熬的考试周作为精神食粮慢慢享受吧。
还有太多太多关于她的话想说,到时候再一起写好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