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著《德川家康》分三辑:《德川家康第一辑:崛起三河》《德川家康第二辑:双雄罢兵》《德川家康第三辑:王道无敌》。 著名历史学家柏杨说:“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每一个日本人都是一个德川家康,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究竟是何许人?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百余年的战乱,开创三百年太平盛世,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日本国。《德川家康第一辑:崛起三河》,共4册,完整展现了德川家康从一介孤儿人质,到独立统兵、初识战事艰险,再到将驭人之术、用兵诡道稔熟于胸,终成“五国之主”。
德川家康·第1辑:崛起三河(全集) 读后感 第(1)篇自从看了一系列的大河剧后,便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兴趣。欲明史当读史书,然既缺乏对日本整体的认知,又在语言上存在鸿沟。偶闻此书,见序上所写,称其为日本三国演义,不禁大喜。
在读之前首要之事当是明晓其本质为历史小说。既然是历史小说,那么在品评人物事件之时便应当明了,本书所写除事件的整体与历史相合之外,其余当为艺术加工过的文章,而为本来历史。故此,在读此书时万万不可将其看为史书,否则只会自取其扰。
概览此书,其首在序。之所以这么说,则是因为序中写出了此书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其意义。史书不应夹带私货,而历史小说则精要尽在作者的意图当中。记得学中国历史时曾经学过,小说的出现将道德教化真正的普及开来,下层人民何其之广而未有不听说书者,而在《三国演义》等的潜移默化之下,教化之事成矣。反过来说,探索这些著作也就成了通向那时那地的一道途径。
而《德川家康》自序中所言,当是作者借德川之时欲图重振战败后失落的所谓的“大和魂”。而正因其意图如此,对我们而言,其最重要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借以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以及其魂。
统而言之,此书所宣扬不过是“顺势坚忍”。顺势之说不难理解,虽玄而又玄却也有可“捕风捉影”之处,当然为了顺应这“势”,不同学派又各唱各调,而此书无论是从提及《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或是直接借家康之口言之,都将“顺势”理解为了“顺民”。(当然,毕竟不是学术著作,并未阐述体系)
至于“坚”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程度,无论是说心胸也好城府也罢,总之坚韧就对了。相应的“忍”也就是达到坚韧的途径了。这样看来,这“忍”也不过如此,其实不然。
有人说家康之胜全在忍字,那么这“忍”有什么魔力呢。对比织田信长便足矣明了了。从幼年来看,若以信长之“不忍”入骏府,不死怕也绝难逃控制。从信长之死来看则更为明显,信长之“不忍”对于家臣是打骂与侮辱,而对于改革之势则是过于急躁,并不缓和改革带来的矛盾只是以力量压制,好在如书中所言信长还有那“顺势”之心,而待其得意忘形之后,无“忍”、失“坚”直接将大势踢到他人身边。
这也可以看出,这三者互为表里因果,概称其为“顺势坚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德川家康·第1辑:崛起三河(全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