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读后感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作者:汉娜·阿伦特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在线阅读地址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读后感 第(1)篇

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公认的极权主义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和1944年弗罗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9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1956年弗里德利克、布热津斯基的《极权主义独裁和独裁》等著作一样,是对极权主义和乌托邦理想国的控诉和宣判,而汉娜•阿伦特另一本著名作品就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1961年12月15日,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判处死刑。在审判中,很多罪证被曝光。1937年艾希曼曾前往埃及,研究将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但他最终以经济理由否决这一计划,并亲自制定了解决500万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即集体大屠杀。对此,他的辩解是:我没有亲手杀人,只是奉命行事。这套说辞不是艾希曼特有的,而是当时德国民众的共识。纽伦堡审判之后,战犯遭到清算,然而那些曾经身为战争机器螺丝钉的民众,仍未有过真切的反省。在当时的德国政商界,充斥着大批纳粹分子。为了逃避良知和舆论的拷问,他们同样声称“我只奉命行事”。在某些场合,人们甚至仍将希特勒视为爱国领袖。艾希曼就是受“爱国神父”的庇护逃到南美,直到1961年被以色列特工逮捕。

汉娜·阿伦特看了庭审现场,读过第一手资料后,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平庸之恶”。她解释道:在人性遭受重大考验之时,人们放弃思考,抛弃良知,他们的确只是奉命行事,但平庸的恶无限累加,就变成了滔天罪行。她质问道:如果签署屠杀命令的人没有罪责,那么抓捕犹太人的警察何罪之有?如果修筑集中营的设计师只是奉命行事,那么启动毒气阀门的看守不也是奉命行事?既然所有人都是无辜的,那这些昭彰的罪行又是发生发生的呢?因为当一个人拒绝思考时,他就交出了最为人类所独有的特质,因此他不再有能力做出道德判断。这种思考的无能,让许多普通人可能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这就是阿伦特提出的极权主义下的“平庸之恶”理论。

她从哲学深度剖析了罪恶的人性根源,这次审判之后,德国禁绝纳粹宣传及标志,所有犯下罪行的纳粹分子都被清算,包括集中营的狱警和制造毒气的商人。这是一部深刻又有力量的作品,每个人心中都藏着平庸之恶的种子,千万不要放纵它,有些罪行即便无法追诉,也是不可饶恕的,基督教称之为“末日审判”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