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诞生,给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带来新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本书以“互联网+教育”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影响教师、学生、教材、学校的新变化,全面阐述互联网对教育观、教育手段、学习空间、教育理论的颠覆与重塑,描绘了未来互联网语境下教育的新形式、新空间、新手段和新制度,探索未来学习的发展空间和制度设计。
“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读后感 第(1)篇在对学习成果的认证方面,传统的学历认证必须在学校接受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拿到学历证书。而在“互联网 ”时期,网络学习资源的普及化,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对学习成果的认证方式也将发生改变,学分银行将成为未来教育领域学历的重要认证方式。
学分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存储学分的银行。它借鉴了银行的运行体制,包括存储、汇兑等功能,但存储的是学分,汇兑的是学历和证书。“学分银行”制是指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制度。该制度首创于1995年,当时的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为了养成全社会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提出了“学分银行”政策,并于1997年获得政府批准,于1998年3月正式开始执行。韩国“学分银行”制度的适应人群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没有获得学位的公民。“学分银行”制度是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核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为学习者或学习成果携带者提供获取学历教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新渠道,提供自学成才的新途径,提供获得评价和鼓励的新形式。
“学分银行”的建设实施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学分银行”激发了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教育认证和获取证书的多种可能。“学分银行”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和产出特点,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和管理,丰富了未来的教育模式,将会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就其本质而言,这是对学习者无论是通过正规,还是非正规学习途径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认证、积累、转换等,并按照一定标准将学分“兑换”学历、学位、进修证书、职业证书、岗位证书、留学资质及其他学习成果的管理模式。通过“学分银行”打通了各种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标准、考试认证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并为其带来一系列利好的教育收获。
目前,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的“学分银行”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是沿着“学分获取-学分存储-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通兑”的技术路线来展开的。目前,国外较为成功且影响较大的模式除了韩国“学分银行”制外,还有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资格框架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等。
在我国,尽管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指出建设全面教育体系和学分银行,但是受理念和机制方面的限制,“学分银行”的推进并不理想。而在“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推动下,“学分银行”的推行具备了很大的可行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