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针对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诉我们迈向文学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么容易且富有乐趣。旅行的目的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吃一顿饭也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气预报的问题。这些文学中隐而不说的含义,借助作者阅读文学的3件法宝、20多个小诀窍、300部作品的赏析,丰富你的阅读体验。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几朵黑色的尖顶菇”。文学教授做的事与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时候,提醒你一下。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读后感 第(1)篇作家从事创作,读者理解作品,都离不开文化符码。
我犹豫了很久,在想要不要写这个书评,因为我有兴趣却没能完全读懂这一本书,当然我有所收获,可这微小的收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忐忑,一直悬浮着,强硬和兴趣去读多一下却又发现徒劳无功。也许我的收获止于此,也应该满足了。
由于我才学疏浅,很多的哲理以及文化都没能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讲的是啥。
也许我还不会奔跑,但我会走下去文学著作有两面性——一面是字面上的意思,一面是投影在社会的含义。
我打死不相信文学著作就是单单为了叙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比如中国古人的诗词,描述一件事,一个人,或者渲染景色,然后抒发自己的情感。读文学,可千万不要看完就算了,因为文学著作的作用远不止于字面上的意思。
文学著作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意义
就像生活一样,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若是用文笔记录全部,这几乎不可能的。我们看的文学亦是如此,描写的是一两个片段,而不是整个画面。或者说,以点破面吧。叙述的一两件事,剩下的就是读者们自己想象了。
因为叙述的有限性,文学著作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意义。
文字的暴力还表达了一个更广阔的观点,即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基本是敌对的,或至少是冷漠的。诗中的男孩因失血过多休克而死,而我们的生死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无足轻重,说得好听点是它漠不关心,说得直白点是它很热衷于置我们于死地。季节不只与年龄有关,喜怒哀乐也有相应的季节。文学著作有主旨的,也许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若是可以,不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站在那个时代去思考。
任何著作都有其自己时代的鲜明特点,有作者自己强烈的情丝,若是单纯用读者自己的意愿去看,也许这就不再是文学著作了而是几句话凑在一起的文字罢了。
名著之所以一直捧在手中回味无穷,是因为它的时代还在,它的思维还在,一旦这些没有了,名著也会被换下来。
含蓄的性描写比直白的性描写能够产生更多不同层面的含义,有时反而比字面描写效果更强烈。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