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以“文革”为界,分为风格不同的前后期。前期作品明净柔美,以淡笔勾勒出如画的乡土民风,被称之为“诗体小说”,代表作是《荷花淀》、《芦花荡》、《铁木前传》等,模仿者很多;后期作品趋于平淡简洁,明显继承了中国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蕴着文化和人生的思考,代表作如《芸斋小说》、《报纸的故事》、《书的梦》以及大量的读书笔记等。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首先是他经历了1956年到1966年的大病(神经衰弱)和十年“文革”的大起大落,他自称为:“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其次是在这二十年间,他读了大量古代典籍,深受影响。
故事和书 读后感 第(1)篇第019篇#百日百书计划#
有人说小说家不评价世界,只是把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也有人说文学家一定要传递一种观点。
不管小说家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作品一旦发表了,出版了,就站在了一个被评价的位置,作品一旦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小说家也就丧失了辩护的能力。
世人也真是奇怪,去读一个文学作品,不去看他的作品写的是否精彩,也不关注书籍全貌到底如何,先评价一番作者的三观是否完整,是否正义。
像孙犁这样的作家,关注他的读者没有畅销书那么多,但是道德审判却也不少,孙犁其人大概耿直真诚,在他的散文里写了不少被别人认为“本不该发表”的东西。
比如他“老来多健忘”,当了多年编辑的他,年纪大了之后竟然也开始写错别字,而且一检二检自己竟然检查不出来,由是他感叹道:看来人啊,年纪大了,如非必要,还是少写为妙。
又如他在读书期间,与哪位少女暗生情愫,文革期间,与某位姑娘雁去鱼来,疗养期间,他又怎样扔掉信物隔断本不该的情缘。
这些个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着实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孙犁,但是这些话应不应该出现在出版物之中呐?
这些东西被被人看到了,会不会影响到读者的人生观?
说起来文学作品道德的评论,从王小波那时候就有了,《奸近杀》里面王小波就讲了人们说《廊桥遗梦》的三观多么不正,而一个文艺工作者,要是不对这种不正确的三观表示点什么,就好像这人也三观不正似的。
这里我更支持的关电视,一个并不赞成婚外恋的人。不去吐槽这件事情的道德问题,是因为没必要对他过于关注,别一看到他就草木皆兵,把事情搞得过于疯狂。
《故事与书》是极好的书,孙犁的文笔平实感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看似毫无情绪的几个字带过,却给读者无限的感慨。好多事情好像就历历在目了,他失业是在家看糊墙的报纸,他生病出门疗养时老母亲的不舍,妻子去世之前的欣慰,他买书的窘迫寒酸,送书时的斤斤计较,他对文学鞭辟入里的点评....
怪不得贾平凹说孙犁是他最敬重的作家。而今我也喜欢上这个作家了。书读过良久,那些词句在我的脑子里久久不去:
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